就在近两三年间,“管理培训生(MT)”一跃成为各类招聘会上应届毕业生们争夺岗位。日前,在一家药妆公司任职的小韩向本报“青少年维权热线”反映,在其见习轮岗的一年中,公司并没给予“管培生”应有的锻炼、学习机会,相反安排她在柜面销售岗位上做了9个多月。“这种所谓的轮岗也太不靠谱了,我甚至有理由怀疑,当初公司要招的就是柜姐,管培生、见习轮岗都是骗人的幌子。”
日前,毕业于沪上一所知名高校的小韩向青年报记者反映,去年8月她进入了一家药妆公司,根据合同约定的岗位是“管理培训生”。但一年轮岗期做下来,却发现与“管培”越走越远了。
“注意到这家公司是在去年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上,当时他们的招聘海报上写‘管理培训生月薪6000元’。”小韩坦言,虽然这家企业不算什么大品牌,但看在“管培生”的面子上,她还是觉得有发展空间的。“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是今后走上管理岗位的第一步。”为此,小韩怀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递交了自己的简历。
“在正式入职签劳动合同前,HR对‘管培’这个岗位也做了一些说明,并且明确表示,为了更好地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管培生必须接受为期1年的轮岗见习,其中就包括到柜台做营业员。”当时,她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在快消行业做MT,熟悉一线销售工作也是必修课之一,因此也没有提出异议。”
然而,让小韩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柜姐”是上岗容易,下岗难。2个月、3个月、半年,小韩迟迟没有等到人事部的“调岗”通知。“我们同学中也有人是应聘管理培训生的,公司也要求他们到各个部门进行轮岗并参加各种培训,但即便是到店面去当一线个月,之后会调任区域主管助理。”为此,小韩几次打电话去人事部门询问,对方皆以“多积累社会经验”、“多熟悉市场”、“公司会酌情安排”等说辞搪塞小韩。“就这么做一休一,干了9个多月的柜姐。终于在今年五一过后,公司安排我去财务部门。”自以为熬出头的小韩,还来不及庆祝,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更痛苦的窘地。
据小韩介绍,大学期间她所学的是广告策划专业,并没有接触过财务知识,所以轮岗进入财务部门后发现,根本就没有自己上手的空间,结果就直接沦为了“打杂妹”。
“那种感觉真的是极度自卑,就连立信会计学院来的实习生都能随便指使我,实在是太悲惨了。”于是,绝不轻易言败的小韩利用双休日时间报读了一个财会方面的基础班,决心把自己的内功修炼好。但这所有的努力,随着公司的一场见习评估会,化为了乌有。
“在一年见习轮岗期结束后,公司开了一个评估会,一本正经请了各个部门的主管,对我们的各方面能力做一个打分。”小韩有些气愤地表示,她一年轮岗,一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柜姐”、一个是“打杂”,最后的评价很显然——认为小韩比较适合销售类岗位。“美其名曰,要从销售类管培生这个方向培养我,认为我是很有潜力的大区销售总监,但目前还要从一线岗位做起,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忍不住骂人冲动的小韩表示,说来说去,还不是继续做“柜姐”。
“我已经准备递辞职报告了,在继续干下去就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小韩告诉记者,她认为公司的这种做法有欺诈之嫌。“现在回头想想,就会发现入职培训的两周期间,大量的内容都是关于产品介绍以及销售技巧的。所谓带我们去巡店了解市场,其实就是让我们去观摩柜姐是怎么干活的。”小韩自嘲地说,难怪会有“职场菜鸟”的说法,出了校门就跟傻子一样。“即使6000元月薪变成了1300元底薪,再加销售业绩提成,我也没引起重视,居然还欣然接受了。”
“什么叫管培生岗位,公司应该提供哪些支持与机会?什么叫做轮岗,在一定时期内轮哪些岗位,要达到什么效果,有没有约定?”作为资深HR、求职专家张女士坦言,相比于一些成熟、规范的外企,目前国内不少企业根本没有将其具体详细地在合同中进行约定。相反正是利用了大学毕业生们求职心切、对“管培生”一知半解的情况,实施了“虚假招聘”。
就小韩的遭遇,张女士认为,该企业很有可能就是打着MT的旗号招BA,但因为合同中没有具体约定,所以当事人也很难进行维权。“目前国内对于‘管培生’、‘轮岗’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如果在求职过程中,企业提到类似的概念,建议大学生要多留个心眼,仔细了解岗位情况,最好以备注的方式在劳动合同中加以说明,以免因信息错位造成时间、经济上的损失。”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douyinkuaishou.cc/?id=5867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