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回归学校、商超里人潮涌动、电影院恢复生机……兔年伊始,热腾腾的生活终于回来了。
伫立历史的新刻度回望过去三年,所有人都经历了一场大考——陷入人生低谷、步伐缓滞与事业停顿。疫情阴霾散去,万象更新的2023,如何重启我们的生活,重构我们的生活秩序和人生目标?尽管生活仍会充满挑战,但过去的三年已让我们为未来积攒下足够多的勇气和力量——那就是努力生活,努力工作,努力奋斗。
2月6日,当“80后”公司职员黄燕在手机上刷到这条信息时,忍不住激动起来,她赶紧截图发了朋友圈,引来“楼下”一片欢呼,“旅行的快乐又回来了!”
黄燕立即决定,赶到南京市政务中心,更换已经过期的护照。她想用一场出境游,和过去的三年来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告别。
没想到,出入境办证大厅里人头攒动,口罩后的一张张脸上,写着排队等待的焦急,但更多的是奔向世界的喜悦,大家手里攥着好久没用的护照,用目光向彼此笑着说“嗨”。填表格、拍照片、按指纹……一套流程走下来,黄燕足足花了六个小时。
热爱身边细碎的俗世烟火,也渴望与更广大的世界连接——疫情暴发前,黄燕基本每年保持1-2次出境游频率,“回想上次出国还是2019年,当时带着父母一起去了日本,那段记忆至今仍觉得珍贵。”这几年,黄燕还是跑了国内很多地方,包括新疆、四川。她享受被粗粝的风沙、热气腾腾的方言紧紧包围的感觉,每次远行,她都会收获新的故事。
“旅行是我们和世界发生关系的媒介。崭新的未来,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黄燕今年打算去马尔代夫,“那里有我最喜欢的一片海,当然,还有久违了的自由自在。”
“女士们先生们,本车即将驶入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来自邻省安徽的网友@无需多言,把自己乘坐公交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感受发到网上,竟成了春节跨省游强劲恢复之际,南京人朋友圈最火的旅游新闻。这位名叫张星宇的网友,是一名“00后”公交迷,他喜欢发掘有人文特色和独特自然景观的公交线路,也喜欢通过坐公交车见识城市最真实的侧面。
关于公交车的更多细节被“追更”:原来有的城市有双层巴士,“楼层”高,视野好。有的则有“铛铛车”。去年南京公交还开通了敬老线,车厢里配备了雨伞、口罩、创可贴、救心丸……张星宇说,“说不定,随着旅游的升温,公交旅行也会成为一种被更多人喜爱的观光方式。”
重新回到世界之中——是看异域风情,也是看边疆塞漠,是重回旧日熟悉的村口,也是阅读城市的日新月异,欣赏她藏在褶皱里的人文表情。
重启旅游,让很多人再一次奔赴“诗和远方”,而对旅游业的从业者来说,则仿佛迎来了一次“重生”。
疫情期间,身为江苏国旅的一名旅游产品经理,人到中年的王玉军的事业一度停顿。2020年疫情暴发,旅行社裁掉了一部分员工,王玉军虽然没在被裁行列,但“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钱。”
生活的压力排山倒海而来,王玉军身边的很多同事,不得不尝试各种方式自救,有人转行去做保险,有人尝试做销售,也有人开始做微商。
家里孩子小,开销大,用钱的地方多。2021年,王玉军无奈离开旅游业,成为房地产公司的一名商务策划。但他舍不得丢下旅游,工作之余开始拍短视频推广旅游项目,成为了一名自媒体旅游博主。2021年,他在抖音发布了一条“元宵节去夫子庙赏花灯”的视频,意外“爆火”,让他收获了人生第一批粉丝。
一个人、一部手机、一架手持稳定器,王玉军就这样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通过自己的视角,讲述南京的历史文化、市井风情、游玩攻略,也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吸粉”秘诀。一年多来,他拍摄了数百条短视频,运营的“行者W的旅行”“南京好吃又好玩”两个抖音账号,各收获1.9万粉丝。“尽管这个粉丝数和一些网红博主没法比,但对我个人而言,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每个月的商业推广费和粉丝打赏,能入账一万多元,让家庭的生活有了保障。”
一场疫情犹如硬币的两面,让王玉军的人生陷入低谷,也“唤醒”了他体内更多潜能,并滋生出强大的“重生”力量。
这几天,听到出境游开放的消息,王玉军也有了回归的想法。他预测,出境游的井喷和暴发时间即将到来。“今年,我觉得是时候回归旅游业了。重新出发,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王玉军充满信心。
“通常今年5月结婚的新人会在头年9、10月份早早订好婚纱,今年情况比较特殊:大面积‘阳康’后,过年期间有准新娘线上着急询问,‘年后什么时候开门呀?’我这周连着接了几个订单,竟然都是5月的婚期。”
孙莹经营的“吉家婚纱”在南京曼度文化广场,店面不大,评分挺高。元宵节次日傍晚,小店呼啦涌进了五六名中年女性客人。“我们是来试年会礼服的。”客人的目光快速搜索,接着落在小店新入的“夜光飞蛾”上。“年前时间紧,好多人‘阳’了,公司年会推后办。一年就这一次,一定要美美的。”
孙莹难忘疫情三年带来的重创,许多婚礼纷纷延期。第一年,她给客人退了定金;第二年实在吃不消,调整为“无限期保留订单”,但有的婚礼拖着拖着就没了下文。她也尝试自救:像做日志和周报一样“运营”微信朋友圈,保持“曝光率”和存在感;同一街区的年轻创业者们抱团取暖,彼此合作引流。孙莹降低了进货的频率,但坚持:婚纱的品质不变,一客一洗的服务承诺不变,新婚纱第一次亮相婚礼必须到现场察看的自我要求也不变。
熬过寒冬,小小婚纱店挺进了第6个年头,业态更丰盈、也更有韧性了。毕竟对孙莹来说,婚纱店是生意,也是见证幸福和创造新的情感连接的地方。
“2017年,我从一位罹患晚期乳腺癌的姐姐手中接过了这家店。”在处理遗留下的订单时,她决定不给小店改名了,“我能从客人身上感受到那位姐姐服务时的用心。”
难忘的是疫情期间,很多新人愿意把信任交给孙莹。有小伙希望在女朋友赴北京读博前,给她一个浪漫的求婚,并请孙莹担当“助攻”。孙莹“骗”女孩说“想请你穿着我们店的婚纱出个片儿”,接着一路把她“哄”到中山陵。推门进入一间酒店,大屏幕上播放着她和他恋爱长跑的点滴……女孩一下子泪崩了。
“今年,我们想做‘一个人的婚纱’‘给金婚爸妈补拍婚纱照’等项目。”孙莹兴致勃勃谈起今年的工作计划。“一个人的婚纱”源于她在抖音上推广婚纱时,有女孩留言“好想穿一次婚纱,但目前还没有另一半”。后者来自孙莹奶奶和母亲的偶然回忆:老一辈拍结婚照,都是穿上照相馆公用的简易喜服,背后用夹子一夹,就坐下拍照,至今想起来还是觉得遗憾……
一家家隐匿街巷、扎根社区的小店,聚拢起是烟火,摊开去是人间。从孙莹的小店张望窗外的世界,城市的上空不断升腾起烟火气息——家住南京凤凰西街的傅女士在门口卤菜店年后开门第一天,赶去“斩半只鸭子”,发现烤鸭中午就一售而空。重归“顶流”的夫子庙街区、蜿蜒十米长队的小郑酥烧饼、30年后原址重开的南湖咖啡厅……经历了失而复得,这些稀松平常的“人间烟火”,变得弥足珍贵,且温暖人心。
眼前,年近四十、长着一张娃娃脸的日料店老板王贺临一边忙着接电话,一边招呼着进店的顾客。手机电量消耗很快,他把手机连上了充电宝。他的店开在南京河西,挂在美团上的联系方式先是店里的座机,后来换成了他自己的手机号——疫情几年生意难做,怕漏过任何一单客人。
“这一年,正常营业时间,勉勉强强只有半年。”曾经有餐饮人这样形容过去的2022年。疫情刚暴发的那一个多月,王贺临窝在家里做“煮夫”,越做越烦。他怀念疫情前凭着厨艺就能闯天下的日子,当年在泗洪做的那家小小日料店,几个月打败对手,还成了当地日企的指定餐厅。
“开店像养孩子一样,一步步看它长大,从没有客人,到聚集起一帮老客。一旦给了它生命,就要自己养活自己。”最难的三年里,王贺临没有卖房,却向合伙人表示“暂时不领工资”。他认为一家店想自我造血,必须拥有强壮的“筋骨”,对餐饮来说,这“筋骨”在食材、在口味、在服务。几年间,他选的鹅肝级别从A、A+跳到了特A,头天发现师傅送货上门的食材不够新鲜,转天就自己跑去菜场。“比如螃蟹,一定要挑有活力的,得是爪子有劲、使劲往外撑的那种。”
春暖花开了,王贺临打算把宵夜业务做起来,“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有底气了,不愁雇不起夜场服务员,我指望靠宵夜就能把房租赚回来。”他还打算开家做简餐的分店,主营鳗鱼饭,已经把南京排名前十的鳗鱼饭店吃了个遍,兼售牛排。他说,自己能做出的“最好吃”的牛排,会飘散着“牛肉的奶香味”。
前段时间,一句流行语在网络刷屏,诉说着年轻人几年来的无奈。疫情阻断忙碌的校园生活,但也有人乐观地将其视作“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催化剂,让我们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对于南京大学2022级应用心理学硕士孙悦来说,年后返校,周围的气息开始变得和之前不一样了。“高铁上一片欢声笑语。以前返校需要层层报备审核,今年程序简化了不少,有种轻装上阵的感觉。”
孙悦正准备张开双臂,拥抱新的生活。她今年的心愿单里已经增添了新内容:春日好读书,要就自己的研究课题争取发篇论文;小长假必须和闺蜜出去玩,重新踏上久违了的远方;夏天要报名学游泳,运动很重要,健康很重要!
2020年上半年,孙悦踌躇满志,要去美国做交换生,心仪的大学热情抛来橄榄枝,“看世界”的梦想最终败给疫情。2021年夏天,她计划去云南双柏县支教调研,原定两周的行程,因为偶然途经发生疫情的南京禄口机场,只好被迫停止。2022年本科毕业,她和朋友们像做毕业设计一般周密计划云南旅行,分组,讨论,一遍遍修改“旅行计划书”,最终仍然没有成行。
“和很多选择心理学的同学一样,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主要是想增进自我认知,明白活着的意义。经过几年专业课学习,我确实活得更有条理更自洽了,特别是经过这次疫情,我渐渐从原先的只关注自己,转变为想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
保研时,在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之间,孙悦选择了后者,如今的主攻方向是用户体验与人类工效。例如她要研究一台扫地机器人的语音交互界面,问卷调研它的说话方式、音色音调带给用户的体验效果,然后回收反馈、绘出用户画像,促进产品优化迭代。身在象牙塔的一代新青年开始思考,怎么用自己的服务,在经济复苏的大潮里,帮助产品与用户更美满地双向奔赴。
过去三年,孙悦关注到公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今小到社区、乡镇,都在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建设关乎疫情之后,人和社会是否变得更具有韧性。”疫情还让她明白,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必须尊重变化的客观存在,适时拥抱变化,同时也要抓住每一个平凡的当下,珍惜被社会学家叫作“附近”的地方,在平淡的日子里寻找生活的理想。
2月初,孩子肺炎住院,一周后才治愈。6月份,因为急性阑尾炎开刀,住了两周院。12月份,全家人都“阳”了,在家躺了一周之后,患有肺癌的父亲也“阳”了,引发了心肌缺血,他匆匆从南京赶回湖北老家,在医院守了20天。
医院进进出出的日子里,让李伟浩深刻地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阳康”后,他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强身健体的计划——不再点外卖,晚上11点前睡觉,每晚下班后跑步回家。
2023年,李伟浩还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戒烟。这些年,因为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烟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平均两三天一包,李伟浩最明显的感受是嗓子干痛,人的精气神在下降。下定决心戒烟后,他从一天抽半包,逐渐变成了一天两根。“那种逐渐实现对自身的掌控感,让我意识到自己真的可以越变越好。”
一场疫情,犹如一个催化剂,让李伟浩的生活发生了一点“化学变化”,他笑着说:“其实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对病毒的恐惧,只有好好爱自己,提高免疫力,才觉得在的病毒面前,找到一点儿安全感。”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当时代的洪流袭来,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但我们在经历了挫折、痛苦、伤害后,依旧能真诚、坚韧、耐心,怀揣希望、向光而行,活成了自己生活里的英雄。
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让河南许昌一间养老院最近火速“出圈”。老年课堂上做数学题、VR电视房玩三维动态、在电竞房里打游戏……这不走寻常路的晚年生活,还被院长樊金林带领的年轻人团队拍成短视频,以“做不出数学题的一天”等轻松、有趣、带有网感的形式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吸引了上百万粉丝关注。“五十年后的养老院”“年轻人都想去的养老院”,甚至有网友留言说:“我爸刷到这个短视频,一直催我去考察!”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让“养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高频词。怎样才能“老有所乐”?上到国家,下到每个小家庭,都在积极思考并付诸实践。越来越多的养老模式被开发和探索,用来满足老年人就餐、洗澡、看病等基本需求。而除了吃穿住行等更为便捷之外,对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对焦,无疑是这家年轻人开的养老院的“流量密码”。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父母的孝顺,在于操心他们的吃穿用度,但他们是否快乐,想得可能并不多。甚至有的老人一天坐在家里说不上几句话,却成为子女眼中的“岁月静好”。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老年群体的丰富面貌被更多地看见:从每天都打扮得时尚精致的北海爷爷,到和年轻人一样爱吃美食、金句频出的“百岁吃货奶奶”,再到16位平均年龄62岁的上海退休阿姨到横店过戏瘾,包下剧组“翻拍”微电影《甄嬛传》……无一不刷新了人们对于当下老年群体生活状态的认知。就像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呼吁的,社会应该多多关注老年人的情感生活。很多人把老年人想象成吃吃喝喝,就这么活下去就可以了。“其实不是的,他们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个生命体,他们一样有爱的需求,他们有很多的梦想。”
组团旅行的老人,说明社交圈还在,腿脚尚好;能够直播“冲浪”一举成为老“网红”,自然也是老年人中的“弄潮儿”。除了他们,如何让更多普通的老年人拥有更丰盈的晚年生活?养老院的试水,往往具有示范效应,激发大家对好的养老方式的思考以及更多的创新创造。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养老院第一次凭借短视频出圈。此前,位于河北唐山的怡然安养院就凭借自媒体+养老院的方式,打破了人们过去对于养老院的刻板印象。在自命名“奇葩院长”的刘华上传的短视频里可以看到,这里老人们或卡点跳着摩登舞,或学着模特走猫步,虽然动作不够整齐,着装不够好看,但他们脸上的自信和围观老人们脸上的笑容,都让人隔着屏幕感受到了快乐。
什么是好的养老院?刘华说,他把养老院当成“百岁幼儿园大班”在办。在他看来,与其说像孝敬自己父母一样对待老人,不如把老人当成自己的儿女对待,“因为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是最无私、最用心的。”
对于这些新尝试、新做法,也有一些人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如果以后养老院为了博眼球、哗众取宠,都搞花里胡哨的东西,会不会反而对老人是一种负面的消耗?这种担心也是一种提醒,养老院的“创新”也必须“守正”。把老人当成孩子,并不是简单地哄他们开心,内里还包含着成长的意义。
在接受采访时,樊金林透露一开始也没想过办一家这么年轻化的养老院,但发觉到老人对于接受新鲜事物强烈的兴趣,他就尝试给爱表演的自家奶奶拍段子,没想到一下子在视频平台火了起来。同住在养老院的其他老人觉得很好玩,于是都自发地找他商量一起拍摄短视频,并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而教老人打电竞,其实最早也源于一位老人“想体会一下自己的孙子为什么那么爱打”的心愿,有的老人打上游戏之后,与晚辈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说不完的话,甚至孙子还赖着不肯走,让他们找到了久违的价值感。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有意义才能更有意思。只有不断学习新鲜事物,不断融入外部环境,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更为丰盈。养老院创新做法的背后,底层逻辑其实还是注重每个老年人不同的、真实的心理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像樊金林一样的“Z世代”年轻人,很多都是在祖辈的陪伴下长大的,深厚的情感基础,使他们更能与老人共情。夕阳的视野,朝阳的产业。年轻人的介入,不仅为今后养老院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视角,也成为时下年轻人回乡创业的一个新选择。
“汉代郡国城址和陵墓研究”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苏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是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典型区域,在汉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历经两千年的风霜,今天的人们能够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触摸”汉代的江苏,和汉代的“江苏人”进行时空对话?《新华日报》人文周刊“江苏地域文明探源·蘇从哪里来”专栏将以一场汉代陶俑展为契机,带领读者“穿越”到汉代江苏,感受多姿多彩的江苏汉文化。
春节期间,徐州博物馆刚刚“上新”的“汉风华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展”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领略汉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展厅内,人流不断,观众们在展品前长久驻足,细细观赏,拍照发圈。
“在西安看过兵马俑,深受震撼,没想到我们江苏也有秦汉时期的陶俑,而且种类多样,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展厅内,来自南京的游客赵先生啧啧赞叹。
“本次展出的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随葬陶俑,包括仪卫俑、乐舞俑、侍俑和杂役俑等类型,这些陶俑彩绘艳丽、笔触生动练达,生动反映了楚王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徐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宗时珍说。
俑,即偶人,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随葬明器。一般认为,俑的产生与夏商时期盛行“以人殉葬”的现象相关,西周以后人殉现象减少,逐渐为俑偶取代。陶俑大致经历了从周代至明代约2000年的发展过程,秦汉是“以俑陪葬”的巅峰时期,汉代更是我国古代陪葬陶俑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时代。
“在徐州地区,所发现的西汉陶俑大部分来自历年徐州周边考古发掘的西汉楚王陵墓。”徐州著名考古学者李银德研究员说。
西汉时期,徐州是刘氏政权的重要封国——楚国的都城。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和发迹地,自古就是战略要地。刘邦最初以功臣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不久,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刘邦将自己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都彭城(今徐州市),下辖东海、薛郡、彭城等三十六个县,拥有如今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交界的广大地区。
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1年开始,刘交的楚国共传了八代,共133年,至公元前69年刘延寿谋反自杀,楚国国破;黄龙元年,汉宣帝将其子刘嚣封为楚王,至王莽篡汉为止,共传了四代楚王,前后57年。按照汉代礼制,诸侯王死后必须葬在封国,如果再加上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所封的楚王刘英,在徐州周边的群山之中,应该有十余座楚王陵墓,这些“地下宫殿”之中,深藏着大量陪葬的陶俑。
“作为两汉时期重要的封国所在地,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达6000件以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汉时期除都城长安以外发现陶俑数量最多的地区。”宗时珍说。
李银德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徐州地区考古发掘的多座楚王陵墓中,几乎都有随葬陶俑的身影。
狮子山楚王墓曾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陪葬兵马俑坑中发现了兵马俑四千多件,犹如一支庞大的地下军队,分布在六条俑坑之中。
1986年发掘的北洞山楚王墓是大型横穴式崖洞墓,形制独特、结构复杂,反映了汉代建筑的高超工艺。墓中七个壁龛出土了大量彩绘侍卫俑,相当数量彩绘陶俑所佩绶带下端有墨书“郎中”或“中郎”印,象征着楚王的宿卫侍从。
1990年发掘的驮篮山楚王墓则以乐舞陶俑著称,吹奏、打击、弹拨、舞蹈等各式陶俑组成了一组完整的乐舞场面。
此外,龟山汉楚王墓、北洞山汉楚王墓、东洞山汉楚王墓、卧牛山汉楚王墓等多处楚王陵墓中,也发现了若干件汉代陶俑。
古人视亡如存,在黄泉之下构建死者的生前世界。作为贵族生前所驱使奴役的模拟品,拙朴凝重的汉俑生动反映着汉代的物质生活,是当时社会风貌、审美形态乃至思想意识的重要载体。
和秦兵马俑相比,汉俑比例缩小到约真人的三分之一,写实性减弱,艺术性增强,风格和题材更加浪漫写意和生活化。它们如同一块块拼图,连缀起汉代徐州贵族的生活图景。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来到徐州的狮子山汉墓,站在兵马俑坑前,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背诵起刘邦的《大风歌》,雄浑壮阔的大汉气象在眼前展开,胸中激荡着难以抑制的壮志豪情。
狮子山兵马俑是我国第三次发现的兵马俑,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汉代兵马俑。六条陪葬坑内,各种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组成庞大的作战军阵。战车上,将军神态自若,运筹帷幄;队列中,头戴风帽的重装士兵、披甲手持兵器的武士凝神肃立,威武逼人。和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兵马俑相比,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再现的是西汉早期楚国军队,印证了史书中“楚兵剽轻,难于争锋”的特点,而兵马俑军阵中以步兵为主,有少量骑兵不用战车,也正是西汉楚国军队基本配置的真实反映。
如果说狮子山楚王墓兵马俑记录了汉代的金戈铁马和“虽远必诛”,那么北洞山楚王墓彩绘仪卫俑则让人们领略了汉代贵族的宫廷起居和歌舞升平。
北洞山楚王墓陶俑是我国迄今发现汉代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也是徐州汉代物质文化遗存最为亮丽的名片之一。宗时珍介绍,这批陶俑包括仪卫俑、乐舞俑、侍俑和杂役俑等类型,它们是楚王的近幸、文官和身边的女官,还有庖厨、歌乐、舞伎、奴婢等,等级分明、分工各异,尊卑不一。从艺术特征上看,陶俑绝大部分保存完整,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衣纹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
汉代的侍女梳怎样的“发型”,穿何种服饰,楚王身边的侍卫蓄怎样的胡须……在徐州博物馆“汉风华采——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展”的展厅里,观众们“梦回汉朝”,寻找答案。记者看到,汉代的婢妾发垂于脑后,额发左右三孔,可能插花拆或缀花钿,穿耳垂珠,代表着汉代的“时尚”;部分男性侍卫都留八字胡,但又为“八”“川”“小”字等撮须,千人千面,各有个性。
恣肆奔放,动感十足,这是汉代舞蹈传递出的热烈气息。展柜内,来自驮篮山楚王墓的女舞俑左手搴袍,右手舞袖,修长身段折叠成“S”形,尽显女性的曲线之美。宗时珍介绍,史载,刘邦宠姬戚夫人擅为“翘袖折腰之舞”,从这件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
包括汉俑在内的汉代文物,正一点点还原着江苏的汉代物质文明。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马永强副所长介绍,目前,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汉代郡国城址和陵墓研究”持续进行中,正重点推进徐州汉楚王墓群、双孤堆汉墓、扬州庙山汉墓等遗存的调查勘探,以及对下邳城、广陵城、东阳城等遗存的考古发掘。相信随着考古的深入,汉文化与汉王朝制度发展演变中的江苏特质将得到进一步阐释,江苏在两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将更完整地彰显。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douyinkuaishou.cc/?id=53656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