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品经理来说,目前还没有专业对口的岗位。虽然招聘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的专业要求,但实际上稍微靠边的,也就是软件工程、计算机之类的专业。这篇文章,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切入,告诉我们,经济学一样可以在产品经理专业有优势。
产品经理作为一个刚诞生不久的岗位,其实还没有成熟的体系知识支持,需要借鉴一些成熟学科的知识,其中我认为对产品工作启发最大的是心理学和经济学。
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事物发展规律,并追求一个系统下最大效率的学科。每个产品其实都是一个约束条件的系统,那么产品经理自然就是这个系统的制度设计者,如何追求产品内效率的最大化是可以从经济学中获得启发的。
文章开始之前需要先讨论一个问题:我们所生活的人类社会是如何分配资源的?
暴力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竞争规则。原始社会最能打的是首领,冷兵器时代最能打的是将军,一直到今天各国之间还需要积极的军备竞赛。
除了暴力,我们还会用时间来决定分配。比如在中国看病,你是需要挂号排队的,谁先来谁就能先就医。还有咱们各一线城市的买车资格,是随机分配,摇号决定的。
在封建时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出生时几乎就决定好了。比如周朝的分封制,用严密的制度把社会的资源按照出身分配好了,一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阶级依然可以靠继承来获得,只是阶级的流动变成更容易、更频繁了。
所有的人都把时间、精力放在强健体魄上,整个社会并不会因此更富有;而绝大多数的资源都会被身体最强壮的人占有,也就是说:这种竞争是零和博弈。
每个人想获得一样东西都需要排队,那么时间都被用在了排队上,能用在生产上的时间就大大减少,整个社会积累财富的速度会非常缓慢。
如果按照血缘来作为主要竞争规则,那么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出身时就被决定了,那么谁还有动力去努力呢?
除了上面这些竞争规则,还有智力、天赋、劳动、运气等等规则,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
这些竞争本身就需要消耗社会的资源,社会不会因此增加财富,人和人之间是一场零和博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为了赚钱,他们就会去生产别人需要的东西,最后整个社会的财富就会因此不断累积。
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价格这种竞争规则之所以能使社会更富有,是因为它把所有人的利益都协同到同一张价值网络,让人们自发为这个网络创造价值。
对于现在的互联网产品来说多多少少有点生态属性:产品内有不同的角色,内部有流量、入口、位置、用户等有限资源。
如何设计正确的竞争规则,使得产品这个系统的效益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有些产品分配流量的规则是靠运营去决定的,比如某直播平台,哪些主播能获得频道展示的资格是靠运营去决定的。
主播都去思考运营人员的喜好,没有人去考虑用户喜欢什么,最后平台只留下了一批跟运营喜好相同的用户。
如果某一年粮食供给不足,政府要怎么把这个信息传递给社会呢?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价格就会告诉整个社会——今年粮食供给不足,大家需要省一点。
如果一个人做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事,那么他需要得到奖励才会一直做下去;如果一个人对社会没有贡献却一直消耗资源,那么他至少需要得到一点惩罚才会停止这样的行为。
价格可以高效、节俭地完成这项工作,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需要谁来奖励,价格已经奖励他了。
有些人认为价格是由政府,或者企业制定的;但其实他们没有明白价格是真实需求的反映,是在供求双方的博弈中形成的。
说白了:供方出价太高不会有人愿意买,而需求方出价太低也不会有人卖——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
但是我们要明白: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添加各类因素来实际求解价格。
经济学有时追求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优解,而产品经理角色定位更像是商人,要追求自身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利用经济学规律使自己的产品产生最高效益。
拿房价举例,房价是我们现在讨论最多的话题了,很多人往往带着朴素的价值观去考虑这个问题,认为政府只要限制房价问题就解决了。
一二线城市的高房价是由大量涌入的人口产生的需求支撑的:房子只有那么多,可想要房子的人有一大片,我们最终还是要决定如何分配房子。
人们会使用社会关系、人脉去争取房子,最后得到房子的还是那批人,却花了比原来更多的钱或是其他资源。
价格管制必然带来价值耗散:不光是价格,任何由系统内多方博弈关系形成的变量都不能控制。
我们都听过很多B端商户抱怨某宝的广告位太贵,说上某宝送死,不上某宝等死,要求限制广告位的价格。
当然,其直接利润会受损,另一个更重要的后果是:优质商户被平台主动抑制住了——因为能够出更高价格买广告位的商户,一定是产品更优质,能产生更多订单量的商户。
如果平台不把资源给这些优质商户,反而给无法产生订单的劣质商户,岂不是本末倒置。
再看一个打车软件的例子,相信大家都碰到过特殊时段或者特殊地段打不到网约车的尴尬。
我自己就碰到过加班到12点,又赶上下大雨,叫了网约车结果排到50位的情况。
在这个场景下,网约车的供给是稀缺的,既然稀缺就要考虑分配方式,一般打车软件使用的分配方式是先到先得,就是排队。
但是同一时间段,不同人的需求程度可能是不同的:有些人是悠闲地逛完街准备打车回家,有些人可能是累了一天想赶快回家休息,有些人可能是碰到紧急情况需要马上就医。
这里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价格的作用,它可以非常节俭地传达不同人对资源的需求程度。
用排队这种竞争方式,一方面当然企业的利润少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更需要网约车的人来说资源配置是不合理的。
但是可能考虑到DD是因为受限于国内的社会文化等因素,所以不得已使用这种竞争方式,这里也不妄自揣测了。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对互联网产品的启示,这里再用抖音和快手的案例串起来具体的讨论一下。
拿短视频平台举例:内部有观众、内容生产者或是团队、MCN机、因直播带货兴起的供应商、广告商、平台管理者等等,你看这里角色还不少,内部有流量、入口、位置、用户等有限资源!
一种典型是电商产品,价值流通的单位就是货币本身;一种是内容产品,价值流通单位一般是流量。
对于这些变量的限制必然会导致价值耗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这些变量是可以反映用户喜好等信息的,限制这些变量,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于用户线. 好的生态需要正确的竞争规则
既然产品是一个生态系统,内部有资源需要分配给不同角色,那么就需要一个竞争规则。
这个竞争规则要把生态内的所有角色协同到同一张价值网络内,把他们的利益与平台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每个人的努力都会为平台创造价值——这就是我们说的做增量。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要设计这样的竞争规则,关键是要找到那个像价格一样的变量。让所有参与者,做了对平台有贡献的事,就自然得到奖励;做了有损平台的事,就自然得到惩罚。
这样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奖惩,让所有人与平台休戚与共,最后这张巨大的价值网络就会推着产品向前走。
快手从2013年转型做短视频,在15年踩中短视频的风口,16年用户量就已经超过3亿,是当之无愧的赛道老大哥。
诞生于2016年,晚了快手整整三年,而且在行业已经快速发展的时候才进入,却在2018年日活反超快手。
到了2020年,抖音日货4亿,快手3亿左右,无论是在用户量,还是用户心智上,抖音都稳稳地超过了快手。
尽管抖音的反超还有很多因素,内容生态还是其竞争的关键,本文就从竞争规则的视角讨论一下两者不同的内容生态。
我读过快手研究院写的《被看见的力量》,里面介绍了快手团队做产品的初衷和内在逻辑,核心逻辑就是一条——注意力经济。
就是说想让每个人都能在快手上被注意到,快手的定位就是让每一个生活都能被看见,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被平等展示的机会。
所以快手的算法上有一条规则——平等分发:流量会向大多数普通人倾斜,从而让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机会。
看到这你就明白了:快手对于流量的竞争规则是按需分配,谁有被展示的需要,就给谁分配一些流量。
优质的内容生产者得到的展示机会和普通生产者一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生产者,优质生产者失去了动力。
这就像计划经济下,优质的生产者得不到机会放弃生产,而大众想购买优质产品却买不到,整个经济就发展不起来。
抖音有一套内容池规则,所有的内容经过发布后会进行第一轮推荐,如果完播率、点赞率、转发等符合标准就会进入下一轮推荐,得到千人级的流量,以此类推。
所以抖音的流量竞争规则是内容质量——如果内容被用户喜爱会分配到更多流量,内容不受用户喜欢就分配不到流量。
在这种类似市场经济的规则下,优质生产者被市场筛选出来,得到的应有的奖励,就会更有积极性生产,而劣质内容被市场淘汰。
观众呢?能持续看到优质内容,密度远高于快手,就会投入更多时间,反过来又刺激了生产者创作。
观众、创作者、平台,三方利益被协同到同一张价值网络内,整个内容生态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尽管快手有着美好的初衷,但事实是优质生产者转向抖音,观众也看不到优质内容,在这场内容生态的竞争上输给了抖音。
这个世界有很多这样的现象,美好的愿望往往事与愿违,带来的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而经济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事与愿违的学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douyinkuaishou.cc/?id=15193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