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快手 > 十几台跨年晚会混战到底怎么搞才能吸引年轻人?
2023
01-09

十几台跨年晚会混战到底怎么搞才能吸引年轻人?

  经过这17年的持续,传统影视业到互联网视频业的大小角色一一尝试,就好似一个大型漏斗,做了一道又一道的用户筛选,用户已经有了明确的内容喜好。

  一场跨年,从央视到各大卫视再到互联网平台,细数下来有10多台晚会上演,对观众注意力的竞争相当激烈。

  不过当下,横行数年的拼明星拼排面跨晚逻辑,或许除了搅动一众流量池,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口碑留存;在这个品类的成熟框架下,跨晚们都在试图加注自身的独特性,只不过,大象转身,速度各异。

  是否明确了解用户的内容喜好,已经成为一道分水岭,决定一类内容的开发成败,也决定长远内容矩阵的发展。

  从主题方向、重点内容来看,晚会或结合自身平台原本长期性的内容生态,或探索适合的文化标签,来进行设计。

  比如卫视方面,湖南卫视以过去一年“姐姐”、“哥哥”等强档综艺为支撑,强化内容、阵容、舞台等多方面的连接;互联网平台方面,B站基于自身ACGN内容盘,激发整体的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热情。

  有不少卫视讨巧地选择了走自我文化标签的方向,比如北京卫视,以老炮儿姿态重推摇滚;四川卫视,将这两年正当红的三星堆列为主题;深圳卫视,继续与“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合作;而浙江省正整体打造“宋韵”文化品牌,因而跨晚上也在强化这一文化属性。

  而为了实现晚会的新鲜感和潮流感,今年的一个新风向是,包括AI、元宇宙等在内的概念和技术,成为整个这届跨晚使出的利器,大招小招不断。

  比较整体性的,一种比如央视和湖南卫视做大型的虚拟舞台构建,再结合部分节目表演,令多种主流的概念和技术都有落地呈现;一类比如B站,虽然舞台规模不大,但因为自身的年轻属性,在每个节目设计和表演呈现上更深入和细致地结合智能技术。而其他多台跨晚,也会或多或少保证潮流科技的存在感,比如推出一位数字人歌手,让明星与虚拟明星互动演出,又或者重点打造几出技术型节目,如四川卫视让三星堆文物组了个“小乐队”。

  当然还有一点不需要赘述的就是,各卫视使出浑身解数拿下最重磅或过去一年极有关注度的明星;差别在于,有的阵容与自身内容贴合度更强、设计感更强,有的则颇显“有就行”的拼盘式的粗糙。

  各家平台的差异化意识实属必然,对于观众而言,跨年晚会这一娱乐类型本身已不具有新鲜感。自2005年底国内第一场跨年晚会出现至今,从央视到有能力的各省卫视,再到后进入的多家视频平台,都先后参与过跨年大战,最多的一年光卫视跨晚就有19台。在这一过程中,跨晚也开始逐渐变味和失味,从最早紧追青年流行文化风向、创意重在潮流感和狂欢感,到后期砸钱拼明星拼排面成为各家一致的答题方式。

  但事实上,经过这17年的持续,传统影视业到互联网视频业的大小角色一一尝试,就好似一个大型漏斗,做了一道又一道的用户筛选,用户已经有了明确的内容喜好——B站晚会在近四年受到特殊关注,正是这一状态的典型代表,因为它更鲜明地专注用户的喜好,这样的聚焦成就了它的独特性,使得核心的年轻用户认准了它;而很多希望获得新鲜感的泛大众,因为B站跨晚“会整活”“老出圈”这样独特标签的形成,也会在跨年这一天特意去看看。

  不过,对于当下的传统卫视来说,大型晚会的转身确实并不容易。除了湖南卫视与芒果TV这样少数有着自己生态的融合性平台以外,大多数卫视都脱离了对市场和观众的了解;反映在跨晚上,就是策划时有意识,但落地时难免有偏差。从今年超过一半跨晚的状态就可以看出:老化的气氛与审美,与春晚相似的“盛大”与“端着”,对于以中青年为主的受众来说,充满了疲惫感与距离感;流于表面地追逐科技潮流,水平却参差不齐,不少粗糙之处令日常已经习惯了看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们不忍直视;而对于明星依赖过重,不合适的人做不合适的表演,整体质量难以保证,在社会舆论中不是关于“假唱”、“尴尬”这样的负面观感和吐槽,就是粉丝之间的比拼甚至撕扯。

  从根本上来说,B站对年轻人很有发言权,懂用户、懂情绪、懂需求。影漫游,是年轻人核心的文化娱乐方式,在日常深耕的基础上,B站才有能力,在跨晚这些具体的节点或产品上,为年轻人推出更有针对性、更聚焦的内容。

  今年B站跨晚的数据是,当晚直播人气峰值达到3.3亿,创造了新纪录;而截至1月4日12时,该晚会的播放量则达到1.3亿次。我们可以再同时看看一组数据:根据2020年国家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15-29岁人口约为2.4亿——综合对比,可以认为“年轻人选择B站跨晚”,是一个真实不虚夸的结论。

  再看看今年B站跨晚的口碑状态:站内9.5分评分,超过310万赞,基本盘高度认可;豆瓣评分7.8分,在娱乐综艺节目领域属于高分,也在自己的系列中比去年更有进步。

  事实上,关于核心用户对今年B站跨晚的评价,有两种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认为“玩得很对”,另一种则感觉“大家属于一个集体”、“真真切切是属于我们的晚会”。

  先从关键的情绪价值上来看,2022年与2023年之交,疫情政策发生新的重要变化,人们感受到生活状态的彻底恢复可能真的近了,越期待,关于曾经最振奋、最投入的时光的联想情绪就越浓。所以我们看到,今年B站跨晚的怀旧浓度是非常高的,真正激起了用户们乃至更大范围观众们的一场“DNA跳动”的狂欢。

  再从内容构成上看,从做跨晚初期起,他们就清晰了“影漫游+X”的内容框架,以三大类IP内容为主,结合交响乐的创新演出模式,鲜明地区别于主流晚会的表演模式,不做明星、套路内容的堆砌,而是让ACGN文化与年轻圈层的多元文化融合,以可视化、音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一框架持续几年不断丰满。从影漫游主体维度上来看,今年合作IP数量和质量都创新高,集结了超过60个IP作品。最出圈的,原唱上杉升演唱《灌篮高手》片尾曲《直到世界尽头》,仓木麻衣演唱柯南剧场版《迷宫的十字路口》主题曲《time after time~在落花纷飞的街道上~》,宫崎步演唱《数码宝贝》进化曲《Brave Heart》,线后两代人集体的美好回忆。值得一提的是,经典的存在感,并不是说说这么简单的事,即便一个混剪节目中只闪现几秒的IP,也需要去处理好版权;像今年迪士尼动画人物们集体出现,就让很多用户惊呼“小破站居然拿下了全球最难搞法务团”。

  而从“X”维度上来看,今年涉及到的有包括国风、武术、民俗音乐、国画、《山海经》等年轻人的各类传统文化爱好,科幻、爵士、RAP等流行文化,世界杯这样的年度盛事等等。

  在此基础之上,年轻的基因,更让B站跨晚敢想敢玩,内容具体设计成什么形式,请什么人演绎,完全不设限,多元、跨界碰撞融合创造的可能性太多了。

  其中最具突破效果的,就是很多经典、很多内容IP,能在这里得到年轻化的、新鲜样貌的表达。在今年的跨晚上,唢呐与葫芦丝演奏起了爵士;AI让周深同时以四个分身、四种唱腔,在一个舞台上唱遍四大名著电视剧经典的主题曲;李玉刚的演唱,B站创作者的舞蹈和绘画,让《山海经》中记录的中国古代神物,具象在了观众面前……更甚者,朝鲜战场故事这种主旋律的叙事,在这里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融合进行了想象性的演绎,在龚琳娜和法老、民歌对说唱的跨界合作中,讲出了一个青年关于情感与奉献的、充满力量感与节奏感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舞美设计和视觉制作上,B站今年让人能感受到更高级、更艺术化的追求,典型即如创新舞剧《咏春》,咏春与八卦拳等多个门派的切磋连贯接续如行云流水,极简空间感、整体黑白灰的舞台设计,表演、光影、运镜结合,十足是《一代宗师》的舞剧化身。

  现在不少晚会都做与屏幕外观众的互动,今年B站跨晚也做了一个互动的“指尖宇宙”,有“指尖换音”、“指尖劲舞”、“旋转音游”等。比如“指尖劲舞”是观众可以敲击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对应箭头,就像玩一版新的“劲舞团”——抓受众爱玩游戏的特性,抓特定内容IP的亮点,技术与艺术贴合度特别高,完全颠覆此前各种晚会对“互动”的定义。

  所有这些内容组成,无论概念、视觉抑或技术,紧追的都是年轻人的喜好方向;但光是这样或许还不足够,更加码一步,决定这场跨晚让用户有归属感的,是其中贯穿的“共创感”。

  典型如这次晚会上两个非常火的节目,《没有人能在我的BGM里打败我》和《中国人不蹦洋迪》,原型都是在B站中火成了梗的剪辑二创,后者前几周还正在站内热榜上挂着。都说B站年轻人会整活,那么B站跨晚就是把用户的创意、趣味推到极致,放大招整大活。所以在晚会上,我们看到前者被B站请来的芬兰重金属乐队启示录做了个升级版,而后者,因为涉及到大量中国经典动画形象,则在B站与上海美术电影厂的合作下彻底做了个联动版,真正的“官方盖章”。类似的例子和元素在整场晚会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用户的用心,难怪B站跨晚能够深深打动年轻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大型晚会类节目总是希望受众越广越好,但作为初衷即以相对年轻人群为核心观众和服务对象的跨年晚会,其实更应该回归初心。在先做好圈层文化、圈层内容的基础上,力图用好内容破圈,同时也给整个晚会市场真正留下一类差异化的、年轻化的内容表达。‍‍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