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网红 > 先别急着否定「十大热歌」榜
2023
01-07

先别急着否定「十大热歌」榜

  前几日腾讯音乐娱乐盛典的「十大热歌」榜单一经公布,就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每一首都很耳熟,又好像从来没有听过完整的曲子,因为大部分上榜的歌曲都和抖音平台流行的BGM相一致。虽朗朗上口,却不能算是真正的「好音乐」,这是大多数网友对此诟病之处。短视频的火热,在不自觉中带动了配乐的流行。#你如何看待短视频中广泛使用的BGM?#请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看法。

  上榜的《白月光与朱砂痣》《云与海》《踏山河》等,都曾是短视频平台一段时间内极度火热的背景音乐。所以「十大热歌」也被不少网友们戏称为2021抖音十大劲歌金曲。

  无论「十大热歌」是否符合听众的预期,音乐的配置已经成为短视频创作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两者的荣辱与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短视频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时代,同时支配用户的眼睛和耳朵是获得关注最根本的逻辑。

  像「魔弹」一样击中短视频用户的BGM,入耳之后就迎来久久不散的「余音绕梁」。

  为什么短视频平台屡屡能够输出「神曲」?是音乐的魅力还是短视频的天赋,塑造了这样的文化景观?当歌曲的质量与其流行与否不再构成互为充分必要的条件,短视频又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中介作用?

  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有的人接受,有的人抗拒。但当它开始流行,总会有比精英视角更合适的解释框架。

  在音乐软件上,耳朵的满足是第一选择标准。歌词能够创设意义场景,旋律可以唤起情绪共鸣,才是「好听」的定义。同时,歌手也被置于重要的参考位置,是谁在唱也会影响到听众的判断。

  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强势介入用户的投票行为的,是短视频内容本身。内容的吸引度争夺了观众的注意力,音乐与画面共同制造出圈的可能。

  两者的差异也决定了音乐在两类平台上生存的不同方式。比如你很少能在短视频平台上听到完整的一首歌,往往被呈现的只是最抓耳的一小段。至于谁是主唱,更是一个被隐藏在幕后的不太重要的问题。

  内容与配乐的绑定,既是短视频平台内容热度的转移轨迹,也是背景音乐的更迭史。那些出圈的短视频,往往会用BGM「让人上瘾」。

  这几句话几乎是自带BGM出场。在抖音平台上,这首歌的使用人数已超千万。点开以此为背景音乐的视频专区,能够发现它是在1月初作为一个仿妆视频的配乐而出现。

  仿妆的对象是一副画作,画作的标签即为「白月光」,所以大部分的仿妆视频就采用了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而部分视频创作博主们则分别给予「白月光」和「朱砂痣」以不同的表征,白月光指向青葱的学生面貌,而朱砂痣则代表着一种成熟的魅力。

  画面内容和BGM的调性相符,创作者就能呈现精致的内容。这其实在MV创作方面早就可见端倪,声音和画面共同讲一个故事,让漂浮的想象有了具体的深描。

  但是与MV创作不一样的是,MV的画面语言是为音乐服务的,而短视频的核心依然在于视觉表现。极少的MV能够因为一首歌受欢迎而获得关注,而短视频的走红能够让用户主动在音乐平台上搜索它使用的配乐,完成新一轮的热度迁移。

  更值得注意的是,配乐的生命力仿佛比视频维持得更为久远一些,毕竟视频创作永远需要新的选题,但是配乐的复用性会更高。

  就像网络流行语一样,尽管微小,但BGM也能为一段时间里的互联网记忆做注脚。

  前有《老鼠爱大米》,后有《热爱105℃的你》,副歌的旋律像病毒一样侵入我们的感官,使人失去抵抗的能力。挖掘其中一致的传播模式,就是不超过三句话的歌词,但无孔不入地循环播放。

  事实上,在短视频平台上洗脑的BGM,不仅仅是「口水歌」。基于不同视频创作博主的选择,短视频平台内容配乐的丰富度极高。

  其中不乏一些被广泛认同的经典「好歌」,周杰伦的《晴天》《爱在西元前》,杨千嬅的《处处吻》依然是火爆的BGM。还有一些小众音乐通过短视频而得以流行,由张同学带火的背景音乐《Aloha Heja He》,就是一首来自德国的作曲家阿奇姆·瑞切尔30年前创作的歌曲。

  甚至是一些不能称之为「歌」的洗脑旋律也可以得到广泛传播,我们曾在蜜雪冰城的主题曲上就见识到了这样的威力。抖音博主@音乐人王搏是创作这些旋律的佼佼者,最近铺天盖地的「哈利波特骑着扫帚飞」就出自他之手,其得意作品还包括郭老师的《耶斯莫拉》。

  可见短视频平台在敞开怀抱接受各式各样BGM,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众音乐文化圈层的发展。比如目前大热的《予你》,曾经ICE PAPER的《中间人》,一点点助推着说唱音乐走向音乐舞台的中央。

  洗脑式传播的音乐成为一道风景线,抖音流行过#忍住不唱不跳#挑战,播放一些很火的BGM,挑战不跟唱。该线亿次。这虽然是一种调侃,但也证明了当熟悉的旋律响起,DNA不能不动。

  一支短视频走红的开始,就是它被复制的开始。如今的短视频内容市场像是一个原创的展览以及模仿的集市,「翻拍」也是一种作为常见的内容类型。

  每一次翻拍,视频内容会根据博主自身的特点进行改造,但是BGM往往不会再度更换。保留配乐的一致,是加入该话题的入场券。

  想要蹭上一波流量,出视频的速度就必须快。这就导致了一段时间内某一类视频的集中爆发。纵使变装各有各的变法,跳舞各有各的跳法,专属于此的旋律却只有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BGM重复使用到了一定的界限,虽然能够被记住,但却失去了一些「灵韵」,造成用户们的审美疲劳。碎片化的呈现形式,也在消解歌曲本身作为「音乐作品」的尊严。

  一位歌手、一篇歌词、一首完整的歌,只能凝练成两句副歌。似乎更多的价值被隐藏。

  话说回来,十大热歌中被选中的副歌部分,真的不好听吗?能够走红的配乐往往不会被划分到「难听」的行列,但争议之处已经不在于好不好听,而是流水线做出来的工艺品能不能放置于博览会上进行展览。

  配乐是短视频作品的一部分,但是被票选出「十大热歌」,就说明它们代表着音乐创作的流行趋势。这样的意义与其本身的属性和作用存在着差异。

  短视频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内容场,可以是素人造梦的理想国,可以是自由创作的试金石,也可以是「一句词神曲」的制造厂。

  「口水歌」乘上流量快车,推上热榜就能红;抄袭裁剪式创作,拉低全民音乐审美;资本控制音乐圈,破坏音乐创作市场……

  然而,短视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也还将是人们的主要内容消费形式不会变,短视频创作者依然需要使用BGM来支撑自己的内容创作也不会变。去证明短视频平台的罪证,现状不会有任何改变。

  反过来,短视频平台所使用的音乐版权问题已经成为凸显的桎梏。看到了用户通过短视频感受音乐的抖音,从去年就展开了对音乐人的扶持。

  2020年6月22日,抖音举办「看不见」线上音乐会,正式宣布抖音音乐品牌化。同时,平台推出了「抖音音乐人亿元补贴计划」,这也是短视频行业内首个对音乐人群体推出长期「音乐补贴模式」的平台。

  抖音正在进行自创音乐平台「汽水音乐」的内测,对标字节在海外的音乐产品「Resso」。尽管还未有战绩,但短视频进军音乐市场,将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

  抛开品味区隔的冲突,在诟病之外,看到短视频的音乐推广潜力,又何尝不是为优秀的创作者提供了机会,为「歌火人不火」提供了解决路径。

  用户的注意力在当下的时代里是稀缺的物品,酒香也怕巷子深。借助短视频平台的力量,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可以碎片化,但最后不要止步于碎片化。利用短视频的特点,让音乐精彩的部分逐一展现在听众面前。而抖音已经在BGM的页面设置里增加了「听完整版」的功能,能够帮助听众塑造对完整歌曲的认知,体现出创作者的价值。

  向听众发出邀请函,请听众参与到歌曲的传播当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以合拍的方式和听众对话。这种采用UGC+PGC的方式能够扩大音乐作品的影响力,在共创中收获更多的关注。

  当然,尽管短视频可以作为音乐推广的方式,但也不该成为音乐斗争的场域。如果无法让声音逻辑成为主导的内容传递逻辑,在这样的平台上争夺谁是更好听的音乐,就走向了本末倒置的谬论里。

  音乐作为常见的内容消费品,承载的是不同听众的文化趣味。而榜单暗含标志性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的是用户的选择。

  虽然有观点表示,短视频平台引导着公众的音乐趣味,从而造成了现在的后果。但建立在审美差异立场上的指摘,往往也会有失偏颇。

  如何让音乐榜单真正反映「听众」的口味,而不是「观众」的兴趣,才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向。否则音乐榜单每个平台会公布、每个时间段会公布,每次都将引发无尽的争吵和夸张的判断,之于良好的音乐行业生态没有建设性意义。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