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持续发力,消费领域新看点不断:实体经济回暖、线上电商放缓、流量带货成为焦点。
不过,新现象还是裹挟着不少老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报告2018》显示,电商行业消费投诉问题仍然突出,服务类投诉占整体的26.51%,商品类投诉占73.49%。
新兵毒APP,为此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作为号称国内领先的综合移动互联网交易平台,却因产品质量、虚假销售、售后服务等问题,频遭消费者投诉。这是否违反消费者法和电商法?频频摩擦市场、监管层忍耐线的粗放打法,又在向行业输出何等取向?诸多疑问,拷问着毒APP的消费价值、投资价值,更拷问着当家人杨冰的初心。
细梳我国的电商之路:1999年电商起步,C2C模式诞生;2008年电商开始腾飞,B2C模式出场;2013年,随着传统电商逐渐稳固,O2O模式展露风采;2015年起,P2C模式被越来越多提及。
模式不断切换,你唱完来了我登场,好不热闹。也基于此,新鲜面孔层出不穷。伴随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社交化的新需求,细分垂直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催生出了各种APP。其中,毒APP算是一个典型代表。
公开资料显示,毒APP是上海识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款以运动装备为主题的移动社交软件,主要提供运动装备交易、鉴定等服务。
鉴于传统电商的模式漏洞,过分低价让市场假货弥漫,消费者权益难得保障。所以,毒APP成立的初心,不仅是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更重要是规避售假风险,为消费者提供正品货物。
令人遗憾的是,从现实表现看,毒APP似乎并没坚守最初梦想,打法粗放,问题投诉不断,让不少消费者在失望愤怒之余,领略了这个“毒”字的内涵。
截止到2019年7月1日,黑猫投诉上有关毒APP的投诉量已达3800条,投诉问题也呈现多元化、多维度趋势。
在产品质量问题方面,2019年6月2日,网名林嘉儿-细Lin的消费者,在黑猫投诉称,自己5月25日在毒APP买了一双nike 空军一号,到货后试穿几分钟,发现鞋子上有一条大裂缝,联系客服后,却说不能退货,只能赔偿150元。
2019年6月5日,网名CxxxtinG的消费者在黑猫投诉称,其在毒app刚购买的鞋有折痕,怀疑平台倒卖二手货。6月12日,网名暴富纯属诈骗的消费者,也在黑猫平台投诉毒app,表示其收到货后,鞋身溢胶,多处褶皱严重,鞋标字母歪斜,认为是假货。以上信息都已经过平台审核。
2019年6月7日,网名MonsterLottie的消费者,在黑猫投诉表示,因鞋子尺码不合适,要退货,但客服不管不问,再次申请退款后,却让该客户挂平台卖二手货,并要扣除89块钱,且自付退货运费。
6月8日,一匿名消费者也因服务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毒APP,称自己买了一条项链,好久才发货,收到货后却是空盒,客服完全不理人。
此外,毒app还被质疑虚假销售、随意收取手续费。2019年6月8日,网名哪颗星在闪烁的消费者,在黑猫投诉称,毒APP未履行七天无理由退货。自己在毒APP上买的短袖不合身,和客服说换货,客服却要求扣除99元手续费。
2019年6月2日,网名小仙女了解一下987的消费者,也在黑猫投诉平台对毒APP发起投诉,称拍下商品后,卖家发货了。可之后涨价,却被取消订单,认为平台没有信誉,偏向卖家,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再如6月29日,网名i是璇璇啊的消费者,在毒APP上买了一双耐克鞋,发现不合适想退货,但客服称要收取89元服务费,该消费者表示这属于霸王条款,不符合消费者权益法。
6月23日,一匿名用户在黑猫投诉相似问题,毒app没有明确的取消订单按钮,在买家没收货情况下,强行要求买家支付成本费用,否则不予退款。
此外,毒APP还存在延迟发货问题。6月6日,一匿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毒APP,称货物物流超过四十八小时不更新,要求平台更新或退钱退货。
上述投诉都已经过平台审核。同时,在另一知名投诉平台聚投诉上,也存在着大量毒app的相关投诉,问题涉及卖假货、产品质量差、出售瑕疵商品、退货收手续费、售后服务等问题。这些投诉都已经过平台审核。
值得强调的是,在聚投诉上,还出现了消费者集体投诉的现象。据平台投诉详情显示,截至2019年2月22日,21CN聚投诉共接到38名消费者对毒APP的有效投诉,集中反映了如下问题:
1、商品质量差;有投诉人反映,购买鞋子等商品后短期内便出现鞋带断裂,鞋面破洞等严重质量问题。
2、退货收取高额手续费;有投诉人反映,在毒APP上退货,客服表示需收取上百元的手续费。
3、鉴定服务不靠谱;有投诉人反映,在毒APP鉴定商品正伪服务存在猫腻,甚至将正品鞋子鉴定为假货。
相关投诉已全部转达给毒APP。目前有18件投诉获得解决,投诉解决率47.4%。
对此,平台给出的建议是,向工商局12315投诉、如工商局未依法在7个工作日处理回复,可向国家信访局投诉受理办公室网站和国家工商总局投诉杭州工商局“行政不作为”。
不难发现,毒APP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发了消费者甚至平台的批评质疑之声。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一代消费群体个性张扬,专业类潮流服饰购买力旺盛。除代理商的正规渠道外,大部分人只能通过海淘追求潮流。所以,明辨真伪就成了刚需,在信息不对称下,衍生出了毒APP这种商业模式的电商服务。
传统电商的购物模式是买家通过电商平台下单,卖家发货,经过物流到达买家手里完成交易,其中售假问题很难规避。
而毒APP就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添加“多道鉴别查验工序”,开创性推出“先鉴别,再发货”的购物流程,对电商货品实现了“强中心化的平台品控”机制,从而规避售假问题,保障正品无瑕疵。
其盈利模式是买家在毒APP下单后,卖家先把货品快递到毒APP,毒APP的多个专业鉴别师,经过多维度精细工序鉴别为正品,并对货品瑕疵分级查验后,由平台快递给买家,买卖双方完成交易,毒APP收取少量服务费。如果鉴别为非正品后,订单将不会成交。
也就是说,在提供“多道鉴别服务”的基础上,毒APP作为第三方消费平台,可更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
显然,毒APP对此也颇为在意,其宣称鉴别团队有多年潮流研究经验,汇聚了数百位国内顶尖的“球鞋潮流行业专家”。
既然模式如此完备,鉴别团队专业性如此高,为何出现这么大量的质量投诉、售假问题?
看来,打脸是真真的了。同时,上述诸多质疑声中,也对毒app的商业模式产生拷问,其商业基础在于专业鉴别的信用价值,可是其顶尖专家如何标准界定、商品评判标准是什么,数百位是否有顺水摸鱼等等问题,暴露出其模式的漏洞。
作为新兴企业,要想发展成长,离不开资金投入,资本支持。对于毒APP来说,同样如此。
天眼查显示,2018年10月,毒APP获得虎扑投资,完成天使轮融资;2019年2月,又获得高榕资本、红杉资本中国、普思资本的5000万美元融资,完成Pre-A轮融资。
有业内人士表示,Pre-A是A轮之前的融资。增加这轮融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因产品不够好,市场数据不漂亮,或者投资人不够认可,再加上资本市场不乐观,还没达到A轮阶段的规模,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Pre-A轮融资,
目前,毒APP未向外界公开过财报。但有相关人士向36氪透露,2018年中旬毒APP每月GMV已接近2亿元,预计2018年全年可达20亿元,2019年达到60至70亿元。
如果数据真实,毒APP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只是,这样亮眼的销售成绩,又有多少是在消费者的口水中取得、又有多少是薅了市场漏洞羊毛的呢?加之其商业模式的可考量性,毒APP的持续性、成长性还是让人产生担忧。粗放打法带来的种种问题,拷问着其消费价值、投资价值,这样的平台安全性如何、又有多少回报概率,值得资本考量。
当然,一定意义上说,毒APP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作为新兴的社交电商,爆发式的发展需求,带来爆发式的发展速度。根基不牢、缺乏沉淀,必然带来各种野蛮粗放的问题。
有媒体报道,到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商户规模有可能达到2400万,总体市场规模可能突破万亿元。遗憾的是,无底线竞争和虚假营销,引发的信任问题一直是该行业的难题。
社交新模式,帮助毒APP协调了供应链上下游,最大限度减少了库存量,但零库存经营模式,也带来产品质量、服务品质等衍生问题。从上述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毒APP的鉴别正品服务漏洞百出,并没有突破信任问题,成为社交电商领域的榜样。
问题频发下,毒APP很难持续发力,建立起稳固粘性的信任关系。如果任由问题持续发生,导致丧失信誉的根基,前景无疑令人担忧。
最值得注意的是,毒APP的上述问题,也在摩擦《电商法》。资料显示,为保护消费者,《电商法》对电商平台、卖家分别进行约束。
为改善、解决山寨、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电商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第八十五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实施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者实施侵犯知识产权、侵害消费者权益等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罚。”
这体现了国家对消费者权益问题的高度重视,《电商法》表明,如果电子商务经营者,对平台内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或者对平台内经营者未尽到资质资格审核义务,或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从上述条款中不难看出,《电商法》立法的本意是保护消费者,促进电商行业的发展。
对此,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表示,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在电子商务有关三方主体中,最弱势的是消费者,其次是电商经营者,最强势的是平台经营者,所以电子商务法在均衡地保障电子商务这三方主体的合法权益,适当加重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特别是第三方平台的责任义务,适当地加强对电子商务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由此看来,毒APP似乎不仅遗忘了鉴别信誉的初心,貌似还正行走在法律边缘。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8月,知名体育平台虎扑旗下的上海识装信息科技,推出毒APP。通过天眼查了解到,该平台大股东及法定代表人为杨冰,持股55%。
除虎扑带来的支持外,王思聪也曾在微博上推荐过这款APP,随后证实这是为自家投资做的广告。
靠着名人效应,数据显示,去年“双十一”,毒APP在苹果的APPStore免费下载排行榜上,超越京东和淘宝,登上了总排行榜的第4位,和体育类下载排行的第1位。
根据天眼查信息,王思聪间接持股上海识装信息科技。由天津普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99%持股的天津汇德信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上海识装2%的股份,而天津普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正是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后者由王思聪100%持股。
但不知为何,这位流量大腕,自此之后并没有再公开发声。而作为大股东和法定代表人的杨冰,也“低调”的近乎让人遗忘。
众所周知,当家人是企业的灵魂者、引路人。纵观整个电商行业,售假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之前拼多多、淘宝、聚美优品、京东等平台都曾经历过“售假风波”。但无一例外,这些平台的当家人都进行了积极回应,并在行动中不断改正错误,展示了新形象。
可见,如何挺过舆论质疑风波,还得看当家人的行动。那么,面对市场表现的一再“打脸”,毒APP及当家人杨冰又该如何行动呢?
也许,毒APP初心是好的,可其行动上的偏颇,并没有营造出投资者、消费者、商家、社会共赢的生态圈。
其打着第三方鉴别正品的旗帜,本来作为创新模式,可以为行业带来更多正能量,却在粗放打法中,陷入了问题投诉的围城,误导伤害了不少消费者,也搅乱了本就不容乐观的诚信市场体系。
以此来观,毒APP的问题漏洞已不能持续。相比销量、规模、利润、速度,也许按下暂停键,找回企业初心、找回敬畏之感,及时查漏补缺,重铸信誉之基更为关键和重要。倘若继续盲目追求模式速度,粗放收割市场红利,进而持续摩擦消费者、监管层底线,那必将丢失生存发展的根基。
所以究竟是向消费者提供一个美好真实的潮流平台,还是成为虚伪欺骗、过分逐利的“过街老鼠”,这考验着毒APP 或当家人杨冰的经管智慧。首条财经也将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douyinkuaishou.cc/?id=32559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