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更迭是否大部分背后都有着资本的推动?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网络文化会导致一种怎样的影响呢?谢谢老师。
潘老师您好!问一个可能会冒犯的问题,您觉得现在我们80后70后有没有在迎合年轻人的文化?从造梗啊、B站学习啊,感觉我们有点落后了?我们是不是逐渐丧失网络线后这些后浪完全拍倒了我们啊。。
新的网络文化催生出的各种低俗文化算不算是文化的倒流,媒体人如何在短视频的洪荒中保持本位?应该坚守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是?
文化的雅俗并非截然两分,活的文化常常是雅中有俗。短视频是技术形式,可能直接对应的是人不同的感知方式和注意力结构而不一定直接等同于低俗。网络低俗文化在公共领域获得了更高的可见性。作为媒体人为了保持生命力,可能很难“保持本位”,而要探讨原有雅文化与网络传播形态,文化符号积累之间如何发生”联通”---或者以变通和连接来重构“本位”。
潘老师好!千篇一律的视频段子,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无意义网络热词,为了博眼球突破底线的猎奇直播……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网络环境里屡见不鲜。同时也有一些小众爱好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了原本得不到的支持,使更多人了解到了不曾了解的东西。网络大数据为每个人揣测喜好,量身推荐,使人更加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加厌恶原本就讨厌的东西,两极化日益明显,在网络上凭借兴趣爱好扎堆抱团成为常态。我们年轻人在玩什么,在您看来,这些是正常娱乐还是耽于玩乐?
1-正常与否:当然是正常的,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年轻人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正常”。
2-热词的意义问题:网络热词本身一方面在自己的语义脉络中有自身的意义,不能脱离语境来指责没有意义。但也不排除有些热词关键不在传达意义,而在于通过热词的传播过程本身,勾连起新的群体。
3-极化现象:确实存在算法环境中的观点极化和认知茧房问题,但数字媒介也提供了打开茧房,接触到更多元观点的机会,关键是如何与数字网络技术之间建立建设性多重互动关系。
当下,在百度、抖音、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的大数据操控下,大众看到的信息不再是经过严格求证过的新闻,而是谣言或者被隐蔽、删除的事实,大家似乎生活在穹顶之下。这种现象是否会对大众产生不好的影响?是否存在侵犯大众知情权的行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反制这类掌控舆论的恶果?
1-专业新闻机构的实践,尤其大众媒介系统对“真实”知识的系统生产与特定的媒介技术、社会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也未必一直会继续下去。
2-网络谣言和部分事实的传播确实存在,也确实会有负面的社会效果。但解决方法存在于建构新的网络传播伦理和理性,培养数字网络化的专业知识生产机构和新型主流媒体,并鼓励网络空间中多种观点视角的融汇碰撞。
潘老师,现在b站网友对马保国视频文本的解构重构,产生的鬼畜作品,能不能说是约翰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论?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盗猎行为
问法首先要变动:概念和经验间并非对应,而是从某个概念视角看进去能看出经验独特的面向,得到新的知识或获得新的行动能力。
由此,对马保国的一系列恶搞,从盗猎角度切入或可以帮助理解网络化文本的新形态,多少看清围绕功夫电影,格斗游戏等青年流行文化符号积淀如何被网民(或盈利机构)挪用拼贴,与马保国事件中自身独特的文本(叙事,身体图像,关键词等)形成新的叙事连接。
我们有一句流行语叫上B站搞学习,但其实之前B站是搞二次元的?每一代人对于平台的需求和使用都不太一样?请问老师怎么看待这种现象,不同的媒介环境下催生的受众群体是不是各有各的特点
老师您好,我感觉网络文化对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样就有一些令我感觉矛盾和感觉应该摆脱的地方,比如对明星八卦粉圈争论的过度关注,这些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真正可以获得什么呢?对这些信息的取舍我觉得要看个人未来的方向,但是我又有觉得不论是什么方向,有些东西就是在破坏人的思维...保持一颗清醒理智讲逻辑的头脑有时受益网络文化,有时又被网络文化所裹挟,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尤其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话。
从书写印刷到电视广播到网络短视频,其实发生的是人们感知世界方式的改变---书写文化中线性连续的理性,较长时间的注意力聚焦,单线程的工作方式,对语言符号的代入能力在数字时代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趋向是人类整体文明的形态转变。但作为大学生,您可能需要意识到经典的书写文明所代表的知识形态对于现代文明的重要性,在培养自己数字化生存和思维能力同时,积极接触保留自己对文字的代入和亲近能力。在不同知识模式之间的穿梭,转译会成为大学生群体重要的文化能力。
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化是否加剧了人们的分裂化趋势,且被互联网本身放大?许多网络文化的爱好者喜欢用某些标签区别自己和他人,在网上经常看到“群体”与“非群体”之间的割裂、骂战。
群体与“非群体”的割裂,其隐含的前提就是许多新的“群体”涌现了出来:换而言之,更细碎的分裂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更多小的“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冒出来---骂战割裂正是为此。与此同时,类似wiki这样大规模的群体动员在网络时代也变得更为便利,在保持独立特征前提下的“合”与动员在网络时代采用了更大规模,更低成本的方式。
请问老师,技术的更迭发展和这些现象出现有关吗?毕竟传播速度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能说技术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吗?
早在第二王朝的时候(c.2850-c.2687BCE),埃及人可能已经尝试用泡碱或其他材料来保存尸体的皮肤表面,因为考古学家J.E.Quibell曾在萨卡拉的这一时期的坟墓里发现了绷带和亚麻布。第一个比较确定的木乃伊化的例子出现在第四王朝(c.2649-c.2513BCE),位于吉萨的Hetepheres王后的墓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专门用来保存内脏的罐子。在这一时期,木乃伊制作的两个重要步骤(取出内脏&用泡碱使身体组织脱水)已经用于王室成员的尸体了。
制作木乃伊的习俗在埃及延续了上千年,直到伊斯兰人到达埃及(公元7世纪),尸体的木乃伊化才终止。
原话题:我们是上海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关于马拉多纳与阿根廷历史和文化,问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曾说过:“世界上有4种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日本和阿根廷。”这句引语我没找到确切出处。但阿根廷的确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异类。19世纪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为“拉普拉塔河上的芝加哥”,阿根廷一度被视为南美最有可能copy美国发展模式的国家,资源丰富,地域广茂,白人为主......。20世纪初,借助于大宗商品出口,阿根廷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国家富裕程度和民众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
美国和阿根廷同为20世纪初第一波强力全球化的弄潮儿,但前者先后在经济实力和军力上超过老大帝国不列颠,跃至世界首强,后者则渐趋没落,留给学界一个探讨不尽的迷思——TheArgentineParadox.
大量学者给出了各种解释,比如制度性脆弱,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政策缺乏连续性,工会运动泛滥,经济模式单一,依赖大宗商品等等。毫无疑问,阿根廷的衰败是一个综合性原因,拯救它也必然要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而不是开出一剂单方。
眼下受疫情困扰的阿根廷短期发展前景很不乐观,作为长期关注阿根廷的研究者,心里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真心希望阿根廷能恢复良好的发展势头,不然也只能如茨威格笔下的巴西一样,永远是拥有无限潜力的”未来之国。“
原话题:我是旅行Vlogger史里芬,土味奇观何以成另类风景,问我吧!
你好,您觉得用vlog的形式和静态摄影的形式去记录建筑,有什么差别吗?当时为什么想到去做vlogger?
静态摄影能展现的信息量非常有限,视觉要素相对简单的巨型单体拟物建筑和城市雕塑还可以胜任,视觉要素复杂繁多的主题公园、雕塑群、酒店、商场则很难展现,而这些是人们更容易忽略更容易习以为常的构筑物。另外,我不希望放弃表达,Vlog这个形式足够主观。
原话题:我是旅行Vlogger史里芬,土味奇观何以成另类风景,问我吧!
意义既在于记录一个时代被忽略的审美风向(有时候被忽略的可能甚至是主流风向)它们和城市互联网语境不兼容不代表它们不应该被看到,我们需要一部更公正平衡,眼光更长远的审美史,意义也在于展现扎根乡土的蓬勃创造力,它们真实、稳定、言之有物、根深蒂固,能给予我们现代都市原子化的离群索居一定的温暖和借鉴。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douyinkuaishou.cc/?id=1988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