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年轻用户的潮流风向标和发声阵地”的得物,近来多次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与之同框的,是买到假货后质疑其鉴定服务的用户,以及“击鼓传花式”的炒鞋热潮。
得物扮演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在利益面前难免做出有悖于公平正义之举,从而影响外界对其一直以来的信任。
得物身处的球鞋市场前景广阔。潮流媒体Highsnobiety信息显示,中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的规模就已超过10亿美元。但真假问题,始终困扰着买卖双方的交易,阻碍这一市场发展壮大。
在此背景下,得物主打“过毒鉴定”文化,迎合交易双方的需求,得以在风口上壮大。
得物的商业模式,来自于向买卖双方的交易收费,具体包括技术服务费(一般商品价格5%)、转账手续费(商品价格1%)、查验费、鉴别费和包装服务费,并对外出示对商品真假的鉴别证书、认证鞋扣、包装盒和胶带等“防伪四件套”。
换句话说,这种来自得物的鉴定,是卖家取信于买家的“信物”。在这过程中,得物对于交易物品真实性,起到裁判的监督作用。
问题在于,得物提供鉴定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球鞋寄卖服务,无论鉴定结果如何,都会收取服务费用,而一旦鉴定为假,更会扣除保证金。
即使如此,普通用户仍旧在得物上买到假货,演绎了“我打我自己”的现实情景。
据媒体报道,去年6月,小刘在得物上购买了一条LV手链,到货后觉得质感不对,经过得物App线上鉴定,确认这条在得物购买的手链为假货。
另一方面,得物一直强调,其在线下投搭建了人员、硬件和技术并重的得物鉴别系统。经由平台鉴别师团队对商品进行真伪鉴别和瑕疵查验分级,确保是全新正品后才能继续发货给买家。
对于记者提出的如线上鉴别师的专业能力、与中检中奢中心合作的具体内容、线下鉴别查验中心目前的规模、对质检人员的要求等细节问题,未进行正面回复。
对于合作问题,根据红星新闻报道,中检奢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其与得物并没有实质性合作,双方合作只在宣传层面,鉴定服务实际上由得物一方完成,中检并没有参与。因而,部分用户认为,得物的这一宣传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实际上更多是营销噱头。
对于鉴定问题,同样又有媒体报道称,得物虽是圈内“老大”,但鉴定后备军并不给力,大部分鉴定师水平并不高,处于实习生水平,且对假鞋没有太多戒心。
过于自信自身鉴定能力的得物,受到中消协的点名批评:前者“在监测期内共被搜到8735条负面相关信息,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
今年2月,得物还曾被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给出“不建议下单”评级。
伴随外界质疑与批评,得物正摆脱潮鞋这一小众平台,通过改名、扩大交易品类等方式,撑起独角兽估值,但这一过程,正面临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得物每月GMV近2亿元,2019年全年GMV60亿-70亿元,2020年初月活用户达4000万。
杨冰表示,“但当我们面对更大舞台时,‘得到美好事物’更能准确表达我们所做的事情”。
其次是扩大交易品类。得物从潮鞋起家,目前正陆续囊括手表、通讯,甚至汽车、家电、艺术品等品类。
毕竟,从交易过程中收费,决定了得物盈利来自于交易次数与球鞋价格,这也为纵容炒鞋提供了天然动机。
乱象丛生的潮鞋热也引来央媒关注。新华社4月在评论中表示,少数互联网平台打着“真假鉴定”等旗号,在“炒鞋”问题上借机推波助澜。
此前,上海分行曾明确提示炒鞋风险,认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
而得物的破圈行动也一波三折,沟壑重重。商品售卖、二手抽佣、鉴定收费,仍是得物的基本盘,想跨越到更大规模的市场,一是要解决用户数量与活跃度问题,这将加大营销投入,采买愈来愈高成本的流量。
二是要打破交易场景壁垒,得物以潮鞋起家,两者联系密切,在用户心中留下刻板印象,想从单一品类扩展到其他潮流品类,需要解决用户对其平台鉴定能力失去信任的问题,并且淡化其垂直潮鞋平台的定位。
三是要转变炒鞋帮凶的角色,调整其收入模式,加强上下游供应链管理,支撑自身多轮估值格局,实现更广阔的的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或者点击这里下载云掌财经App)
您可以通过云掌财经手机版访问:得物正失去年轻用户:“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破圈困局难撑估值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douyinkuaishou.cc/?id=53090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