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手网红 > 乡村直播“网红”、知识“外卖”的思考、千年徐州的城市文脉、疫情下文化产业的持久战 人文周刊荐读
2021
02-11

乡村直播“网红”、知识“外卖”的思考、千年徐州的城市文脉、疫情下文化产业的持久战 人文周刊荐读

  乡村直播“网红”、知识“外卖”的思考、千年徐州的城市文脉、疫情下文化产业的持久战 人文周刊荐读

  手机架起来,背后是鲜活的农村生活,屏幕那端,是热情的万千网友。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直播行业催生了一位位独具个性的乡村“网红”。关注、点赞、打赏、购物……呼啸而来的网络直播,嫁接起的是一个充满创意、互动与无数可能的世界。除了农产品直播带货、公益直播助农之外,互联网还以各种形式介入乡村生活,激起澎湃的浪潮,不断撞击着这片土地上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与生产方式,刷新着乡间视野。

  走近连云港赣榆区海脐村的渔船码头,没等到声声海浪传入耳畔,先听到的是一众网络主播热情豪爽的叫卖声。“出海回来了,咱今天吃个好的……油温六成热,下入葱姜蒜,翻炒一下,来点老抽上色,凉拌酱油提鲜,放点陈醋……”

  90后小伙匡立想就是带货大军中的一员。没有小火慢煮的精致气息,他动作豪迈地泼酱油、浇陈醋,把出海打鱼人不拘小节的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伴随着视频点赞数的节节增长,匡立想自家的大个扇贝、海水大虾、爆头长腿八爪鱼等成了抢手货。

  4年前,匡立想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彩云海鲜”账号,开始以拍视频、做直播的方式销售海鲜。4年多时间,他仅在快手平台上就积累了280余万粉丝,现在直播一场就能收获1000多个订单,年销量翻了十几倍。

  2020年可谓是“电商直播元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直播带货风靡一时。央视主播朱广权和直播一哥李佳琦组建“小猪佩奇”组合,公益直播推销湖北特产。不少乡村地区的干部和农民一起上阵,通过云端兜售各类农产品,各大媒体也陆续跟进关注农村直播带货这一热点现象。

  实际上,海脐村很早就开始试水直播带货了。海脐村书记李家仕介绍说,海脐村常住人口1100余户,其中像匡立想一样正在从事直播以及拍摄短视频的人已达到了两三百人,火爆的线上零售让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目前,海脐村每年电商行业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8亿,纯利润有2.7亿元。

  记者留意到,海脐村的海鲜带货队伍里,有做吃播的,有做烹饪的,有做商品展示的,他们大都选择渔船为背景,三脚架一支,手机打开,新鲜的海鲜往镜头前一放,一场直播就开始了,渔业工作者的连体长裤成了他们上镜的装扮。

  看“村播”带货,图的就是真实感。“长长的连体工作服,看着就像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一位短视频App用户称。而抖动的镜头、不专业的构图此时也不再成为槽点,土味与粗糙感就像海风里的盐粒,扎人却又使观影体验愈加真切。至于主播身后的渔船、桅杆、渔网,也远胜于精美的布景,成了虚拟世界中网民围观的新焦点。

  没有华丽的服饰,也没有刻意安排的剧情,仅仅是用手机拍下生活百态,连云港女孩“乡村小乔”就在2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457万粉丝、699万点赞。

  2018年春天,90后姑娘小乔第一次尝试制作视频。“当时想的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苏北农村,想把我们这里的风土人情都拍出来,给大家看看。”小乔选择了当地富有特色的赶集、结婚等活动,将它们以短视频或直播的形式推向了网络。这一推不要紧,婚礼过程中的八抬大轿、骑马接亲、撒“福”等民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很快大量网友为她摁下了“关注”按钮。4000多期视频下来,现在的小乔已辞去了原有的工作,与一家知名网络平台签约专心搞起了直播,四里八乡也都知道了她这个“直播达人”。

  2019年夏天,东海县李埝乡的果农找到了小乔。原来,眼看着费了大力气种植的蓝莓就要丰收,但怎么卖、卖给谁却让果农犯了愁。小乔带着直播设备走进了蓝莓园,一通直播宣传之后,大量网友下单抢订,最终顺利卖出一万多单,销售总额达到60多万元,帮果农解了燃眉之急。今年由于疫情,附近大棚里的百合花又遇上了销售难题,小乔也是带着手机和自拍杆上门,五个小时的直播卖出了3万多株。

  “我自小在农村长大,父母都是农民,最懂得农民的不易,所以在困难的时候能帮助到他们,我自己也很高兴。”小乔说,未来她还会多做这样的公益带货直播,为家乡的农民朋友多作贡献,让家乡走得更远。

  直播,不仅催生了销售新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跟大家说件事,我们店铺最新上了套餐,99元六样,龙虾尾、鱿鱼须、对虾、虾滑、海苔饼、海藻……”连云港赣榆区海头镇,一位面带笑容的青年人,一边吃着香喷喷的海鲜,一边通过手机招揽着网络客户。这位网名“大侠带你吃海鲜”的年轻人就是万新元,在“美拍”平台上拥有76.9万粉丝,是一家水产公司负责人。7年前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这位大学生回到离海不远的老家海头镇创业,灵活的头脑让他很快脱颖而出,如今这家网上生鲜销售电商公司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他自嘲:“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板,啥都干。”

  “拍段子卖货,成本更低、转化更高。”万新元很快就瞄准了网络这个大平台。在他看来,网络对刚刚进入社会、尚没有太多资本的年轻人而言,是很好的创业平台,直播更是当下最火热的风口。尽管前期的起步期比较困难,需要慢慢花时间琢磨,但几年下来,他已经摸索到了自己的风格和定位,用有趣的网络直播迎来越来越多的客户。如今,主营本地海鲜水产的同时,他还在不断扩展业务范围,结合公司周边水果种植产业发展,解决果农销售问题。近年来,公司还投资上千万资金,在全国8个省份建立了分仓,解决物流慢的问题。

  南京农业创业者娄仁红是南京岁月静好花卉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从2017年开始,她瞄准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花苗的机会,尝试在淘宝直播带货。三年时间积累,娄仁红逐渐意识到,观众的购买需求、审美意识在不断细化,直播连接“线下”,其实蕴藏着无限机会。

  为此,她在南京六合区打造了诗情画意的“私家玫瑰园”,园中种植近百种切花玫瑰、欧洲月季、进口绣球和铁线莲,一年四季花开似锦。“以前在直播间或者农田花圃里做直播,空间相对狭小,对观感有影响。现在,我们对园中的植物进行精心搭配,让花卉的形态、质感、色彩、品格等特色在实景布置中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更好地进行精品推介。”绚烂多姿的景观、富于人文气息的设计和花艺沙龙等丰富的交流活动,让现在的玫瑰园不再仅仅是直播卖花的场所,更是人们感受自然魅力、让身心得到放松和慰藉的精神花园。

  目前,玫瑰园尚未对外开放,只在“五一”期间酌情开放了预约,就有千余名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少都是从外地特意赶来的,这让娄仁红十分感慨。“通过直播,让‘线上’与‘线下’结合得更紧密,这让我看到了,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是直播带货背后的重要支撑。”

  依托高效的传播工具,“村播”让越来越多素不相识的人紧密相连,碰撞出形形色色的可能性,像万花筒中灵动的光影,刻画出万象百态,把生活点缀得生机勃勃。80后南京女孩徐一美原本是个性格拘谨甚至有些害怕交流的人,在娄仁红的鼓励下,她成为了“岁月静好玫瑰园”的一名主播。定期定点的直播,慢慢改变了徐一美内向的性格,“直播就像即兴演出,人的精力比较集中,会不停地想话题和观众交流,对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每次直播,徐一美都会“拼尽全力”去回答别人的问题。“接受这份工作,原本只为对园艺的热爱,只因喜欢看每一种植物从发芽到孕育花苞再到茁壮生长,而直播让我感受到,人心交流也与植物生长类似,每一次和花友粉丝们交流,就会发现更多的善良与可爱,发现那些心照不宣的默契。我想,至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的欣赏和喜爱。”在工作中谋生,更在工作中成长,面对直播镜头,她自信满满,风采翩翩。

  乡村直播,既为农村人口的自主创业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成为农村人群加入、渗透数字经济体系的重要渠道,同时更是新乡村文化形态逐渐建立的一种方式。乡村能人越来越多,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464条作品,82.3万获赞,10.6万粉丝……运营2年多的“未爱公益”抖音账号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红”了。账号背后的运营者是秀气的泰州90后姑娘任冬琴。2017年在赵庄村当大学生村官时,她注意到村里存在大量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于是创办了“未爱公益”抖音账号,决心协同网友的力量一起服务未成年人。运营至今,即便工作再忙,任冬琴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短视频,并一周四次开启在线直播,不断向网友预告和介绍自己的公益计划。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为了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情绪,任冬琴特地联系了心理专家,利用网络直播的机会为孩子和家长们做心理健康辅导。除此之外,为了支援武汉,她还在4月中旬自发组织了一次带货直播,以吃播的形式为武汉商家代卖鸭脖和热干面,所得善款全部捐给了公益机构。

  多年的公益直播让任冬琴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热心网友。“之前到留守儿童家庭走访,我们发现不少孩子家里连张像样的书桌也没有,屋内灯光也不够亮”,任冬琴发现这个问题后,借直播的机会对情况进行了介绍,当即就有大量粉丝和“抖友”响应。在他们的帮助下,她顺利募得了一笔善款,和几位粉丝一道将整套“爱心书桌”送到了困难儿童家中。“5月中旬,我们还将组织一次帮农村困难家庭卖土鸡蛋和大米的公益带货行动,届时欢迎网友们的关注和参与。”

  不仅在直播间邂逅了“真爱”,还继续入驻相亲平台成为知名“红娘”,宿迁泗阳县农民杨为成两年来进行公益相亲直播,为数百名离异人士牵起缘分的红绳。杨为成告诉记者,自己身有残疾,家里比较贫困,前妻因此不告而别。为了寻找一位真心相爱的人,他从去年夏天开始入驻某相亲平台,成为了一名主播。和有着相同处境的人们交流,慰藉了杨为成的怅然与失意,而他忠厚平实、积极开朗的性格,也吸引了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在直播间等到了现在的妻子主动说了那一声‘喜欢你’。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在我的直播间找到自己的那一半。”现在,开了惠民超市、从事着虾塘养殖的杨为成仍然坚持着公益相亲直播,用交流和沟通点燃人们心中的期望和温暖。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袁潇指出:“农村直播现象火爆的背后,既是为正在升级转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同时,一些成功的直播带货行为将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推动新时代农民主动接纳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使之成为自己谋生的工具性手段,推进农民整体现代性的增长。” 在他看来,这些直播带货的农民更熟悉和了解自己的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信任度。假以时日,电商助农将从过去的试水上升到主导性地位,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袁潇建议,政府可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传递给乡村社会,反哺农村电商经济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乡流动中的桥头堡,理应发挥“数字边际人”桥梁性、连接性的“传导者”角色。

  直播,已经成为时尚潮流。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百度App打造的“光荣时刻”系列直播五天超过500场,日均吸引3000万用户观看。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旅游、职场等方方面面。

  知识带货是众多直播中的一种,深受观众喜爱。“五一”小长假期间,中华书局推出“中华聚珍系列讲座”直播,引发受众广泛互动。前段时间,知识付费产品代表性人物罗振宇通过线上直播带领用户一起,在三小时内快速“刷”完了148本新书,并建议观众尝试一年内读完这些叠起来有两米高的图书。这让不知如何取舍的受众寻找到一种“高效”的选书方式。

  直播刷书,知识带货,看似为读者节约了选书时间。但有学者指出,这一类直播传递的讯息以“外卖式”知识居多,与其说是忠于知识本身,不如说知识背后的生意才是更重要的驱使者。新闻传播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认为,知识的传播应该是拉纤式的、牵引式的——读者应尽可能选择高于自己知识水位的原创作品来深度阅读,沿着知识的坡度缓缓上行,不能急躁也不建议把判断力交给别人。

  直播刷书,是知识付费和线上直播带货买书相结合的新事物。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在世界读书日推出了包含148本书的年度书单,罗振宇当天在抖音与得到App同时进行线本书的精华”。有数据显示,三个小时里,抖音平台上的峰值在线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知识带货对图书销售和知识付费都有所创新,十分吸引眼球,不少出版社和作者乐意尝新。“这一类快速刷书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得出直播中不仅仅是内容介绍,也有主播个人的见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表示,相比经过沉淀、思考和探讨的传统知识传播,知识直播更类似一种短平快的知识传播方式,善于把握受众心理,让读者更容易在知识海洋中找到所需要的点。

  也有网友评价,李佳琦一场直播试了380次口红,因为口红用一秒钟就可以看见颜色。两三小时内刷完一百本书,把需要精心阅读的好书当作抹一下就可以放回盒子的化妆品,未免过于轻慢。还有网友指出,观看直播“刷书”,刷的是“学富五车”的感觉——好比“买不起奢侈品的人但对各大名牌特征倒背如流”进而产生“仿佛拥有” 的错觉——跟着直播刷过的书,就仿佛自己读过一样,刷的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有知识”“爱阅读”的感觉,而实际上是在为“知识焦虑”买单。

  直播刷书作为热闹的营销手段能否抵达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深水区”?对此,张涛甫表示,近期一些直播刷书的内容既不够严谨,也不够有思想和深度。基于市场最大化的目的,以网络直播形式进行知识带货,不可能在深度和原创性解读方面走得很远。更何况,很多时候罗振宇们只是一个“中间商”,不是纯粹的读书人和思想者,对其要求深度和独创性,的确为难他们了。

  更为关键的是,“这类直播传播的更多的是‘外卖式’知识,是经过中间商包装以及裁剪过的知识,会偏中低端化和同质化”,张涛甫表示,直播的受众是泛众化群体,这种知识直播正好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知识消费者的偏好。主播发表个人见解的背后,未必是忠于知识的本身,还受到知识背后的生意所驱动;但是过度追求知识背后的生意会造成知识本身具有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两大属性的扭曲。

  张涛甫认为,知识的传播应该是拉纤式的、牵引式的,即读者应该尽可能选择高于自己知识思想水位的原创作品进行阅读,“沿着知识的坡度上行”。同时,读者获取知识应该从依附于直播者的“依附性”,向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主体性”回归,即应该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判断力交给这些主播们”。

  “艺文志”是我国特有的目录类型,指由历代或当代地方著作汇编而成的目录,对搜集图书文献和考订学术源流具有重要作用。在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中,地方艺文志的出版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展现江苏历史文献家底,呈现江苏文化整体景观。近日,作为《江苏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艺文志》(增订本)28册由凤凰出版社推出。今天,我们从《江苏艺文志·徐州卷》,看千年徐州别具特色的城市文脉。

  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已迎来精彩下半场。作为工程的重要成果,预计出版3000册的《江苏文库》已推出两批图书,涉及书目、文献、精华、史料、方志、研究六编。刚刚面世的《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正是“江苏文库·书目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江苏籍学人以及小部分外省流寓江苏作者著、编、注、评、校勘、增补、翻译的书目。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师范大学赵国璋教授就主持编纂过《江苏艺文志》,以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11卷15册。20多年后,旧版《江苏艺文志》的各种问题日益显现,进行增订势在必行。从2014年开始,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凤凰出版社与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合作,在旧有的《江苏艺文志》基础上进行订补,“增订本的《江苏艺文志》被收入《江苏文库》,从原来的11卷调整为13卷,由原来的15册增加到28册,收录的作者达到了29617人,著作更是多达85309种,这里面凝聚着120多位专家学者多年的心血。”江庆柏教授说。

  地处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处的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回顾徐州2600多年的建城史,浮现在人们眼前的往往是沙场狼烟,回荡在耳边的常常是鼓角争鸣。

  “其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刀光剑影的悲壮史和大河横流的血泪史,更有着璀璨的南北文化交融史和荟萃人文的创造史。”江苏师范大学赵明奇教授长期研究徐州地域文化,他这样阐释徐州文脉的特点。

  从汉代以来,在中原文化、江淮文化、齐鲁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徐州文化多元开放,异彩纷呈,世代传承。翻开《江苏艺文志》(增订本)中的“徐州卷”,那些在江苏文化史上留下名字的徐州人一一浮现在眼前: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刘安、陆贾,唐代刘知几,宋代李淑、陈师道,清代张竹坡、孙运锦,近代张伯英……他们焚膏继晷,夜以继日,躬耕于史海文翰,代不乏人。

  早在西汉末年,两位徐州人、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刘向刘歆父子为天下人整理图书,同时也为中国目录学奠定了基础。汉成帝时,刘向主持皇宫藏书校改工作,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每一种书经过校勘,缮写定本后,由刘向撰写叙录(内容提要),介绍书的名目、内容和校勘经过,剖析其学术源流与价值。这些叙录汇编在一起,即《别录》二十卷。《别录》是我国第一部解题性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书。刘向之子刘歆继承父亲的校书工作,他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著录图书603家,13219卷。

  “《别录》和《七略》总结了社会已有的思想和学术成果,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图书财富。受其影响,历代封建王朝都特别重视图书建设,设置有专门的藏书处,并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整理、保管图书,编制目录,这对中华文脉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庆柏说。

  刘向刘歆父子在其他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他们共同编订《山海经》,刘向编著了《新序》《说苑》等,记述历代帝王故事、诸子言行,借以阐释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四库全书总目》评《说苑》:“议论醇正,不愧儒宗”。刘歆在天文学、历法学、史学等方面也有贡献,他整理的《三统历》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刘歆还对圆周率做出过重要修正。

  同样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徐州人)和众门客编著《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部分儒家思想。梁启超赞誉《淮南子》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

  毫无疑问,徐州在汉代迎来了首个文化高峰。在江庆柏教授看来,这是因为刘邦政治集团在彭城的崛起,奠定了徐州地区文化的根基,以刘向、刘歆、刘安为代表的徐州汉室贵族有机会接触到藏书,具备了校书、编书、著书的可能性。

  汉代以后,徐州的地方历史文献的发展渐渐走入低谷期,和同处江苏的苏南地区相比,徐州的古籍相对较少,后世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或“经籍考”残缺疏漏的现象也很严重。究其原因,赵明奇教授认为:“一者,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处此要冲,金石俱焚,文献几存?二者北宋以来黄河夺泗,水患频频,波涛之下,房舍荡然,安有完书?”

  不过,唐代的徐州依然有流传后世的名著问世。《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徐州卷”显示,生活在唐玄宗年间的徐州人刘知几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提出作史要坚持实录直书,史学家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合称“三长”,对后世的中国史学研究影响深远;清代康熙年间的徐州人张竹坡仅用十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对《金瓶梅》的点评,多达十余万字。张竹坡更将《金瓶梅》称为“第一奇书”,推动了《金瓶梅》小说艺术论系统的形成。

  摸清古籍家底,梳理徐州文脉。历时多年,徐州学者们对《江苏艺文志·徐州卷》进行了重新增订,收入作者832人,著作1783种,增补馆藏信息数千项。在增订工作的负责人、徐州工程学院文学院院长薛以伟教授看来,这是一项继承徐州老乡、西汉刘向目录学传统的工作,其间充满了艰辛。

  薛以伟认为,从总体上看,徐州历代文献典籍呈现“两端丰厚,中间薄弱”的特点。两汉时期作为13位刘姓楚王和5代彭城王居地的徐州著述颇丰,虽经时代动荡、岁月淘洗,尚有大量残篇断简存世。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徐州地处南北、东西水陆交通孔道,文化大兴,著述亦丰,著录书目和现存著作很多。

  虽然在整个《江苏艺文志》(增订本)中,徐州卷所占的篇幅并不大,但江庆柏认为,地域特色明显、弥漫着楚风汉韵的徐州文脉是江苏文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江苏文化发展的源流来看,徐州学人的著作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些著作甚至在我国文化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刘安的《淮南子》、刘知几的《史通》,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内容博大,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气象,力图通过宏大的视角,建立一个自身的体系。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到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2015年公布的“江苏100部传世名著”中,和徐州相关的刘安《淮南子》、刘向《新序》《说苑》、刘知几《史通》入选。而在《江苏文库》的“精华编”中,前述著作以及刘向编纂的《楚辞》《战国策》、刘知几次子刘餗所撰《隋唐嘉话》也会被收入其中,并以点校本(或整理本)的形式呈现。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情已经蔓延至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各国经济活动因疫情暴发而迅速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可能出现-3%的负增长。”全球疫情防控不确定的前提下,恢复文化产业应当做好持久战准备,把握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危”与先“机”,兼顾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形势,恢复文化产业仍需标本兼治。

  疫情影响下全球局势日益紧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同时海外近40个国家和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陆续封城封国,对产业链中断的直接冲击仍需时间恢复。

  这些直接冲击我国文化产业。例如,全球玩具市场70%来自于中国制造,今年1—2月中国玩具出口金额为2567.6百万美元,同比下降26.8%。同时,2020年以来全国超过6500家影视公司注销,一季度22家影企预计亏损17.45亿,亏损幅度最大为万达影业。此外,一季度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50元,下降36.1%。“五一”小长假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旅游收入仅占去年的40%。

  重大危机与历史机遇往往相伴而生。一方面,第四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疫情冲击等同步发生、相互交织的复杂世界体系里,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恢复稳步进行下我国或可抢占先机迎来发展时间差。另一方面,重大危机将催生社会变革,上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是美国影视产业发展黄金期,中国互联网经济兴起于非典时期。此次全球疫情影响下,智能经济、无人经济、线上经济逆势上扬,政府扶持导向、社会需求导向也将催生我国文化发展的大变革。

  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和产业要素的推动下,社会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跑阶段,社会发展已从工业化的“原子经济”向信息化的“比特经济”转型过渡。

  第一,疫情将推动人们消费习惯变革。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将带动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巨变,为数字消费的蓬勃发展奠定用户基础。无人配送、非接触式服务、线上消费在疫情期间均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

  第二,疫情将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数字技术成为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直播电商在疫情期间迎来发展新高峰。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预计今年中国在线亿元。

  第三,数线上教育、线上办公、智能康养等新兴文化业态倒逼文化产业变革传统思维方式。疫情之下,许多线下娱乐需求、教育需求开始向线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在线思维模式的转变值得重点关注。

  相较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更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概念界定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可预见的是,新基建将为“稳投资”工作提供坚实支撑。根据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新基建”七大领域预计带动直接投资超10万亿元人民币。

  一是“新基建”将提升文化产品内生动力。新基建将在要素和市场层次对文化产业带来革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效率,加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累的巨大势能转变为产业发展动能。新基建将缩短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过程,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缩短科技手段应用到文化产品的时间。

  二是“新基建”助推文化治理模式现代化。基于5G、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收集、分析、应用城市大数据信息构建智慧城市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新基建为依托更新文化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智慧旅游、智能监控、线上预约、线上旅游等均体现出新技术在提升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应当做好后疫情时代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运转正常“动起来”。

  在政策上,既要加大经济杠杆扶持力度,避免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金融业不良资产增加三者之间内部恶性循环,又要避免完全依赖政府债务、扩大政府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特别要注意激活民营资本的活力;既要提升扶持政策实效性,又要避免不切实际的降费减税,养成企业的惰性思维。未来文化产业恢复商业活动需要面对的不只是流动性问题,而是清偿力问题、商业模式的生存问题,要求文化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后疫情时代,文化领域要做到内外兼顾,修补国内文化产业链与供应链,推动国内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既要推进企业转内销,提升产业链的对内供给与转向,同时要及时关注国际疫情动态、扶持政策动态,积极开辟“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的第二国际市场、第三国际市场。面对未来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使新型文化产业向阳而生,传统文化产业逆风前行。一方面,线下集聚性业态应当思考如何转型升级,寻求业态创新,扩展多元化营收模式。另一方面,如线上教育、线上会议等线上文化业态应该进一步持续优化当前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线上文化服务,从而更好应对未来疫情常态化的发展趋势,避免疫情过后,线上文化业态由于缺少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发展模式而成为退潮后“裸泳”的那一个。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