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快手 > 十岁孩子“上课”讲车竟有700万次观看?这届小学生好厉害
2022
11-08

十岁孩子“上课”讲车竟有700万次观看?这届小学生好厉害

  “这是十岁的小学生?这娃太牛了!”这是在B站的视频评论区,网友们一致发出的弹幕感叹。大家都对这个名叫“保守派车迷刘同学”的小up主充满好奇。

  一般的十岁孩子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刚在数学课堂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字。可是视频中的小男孩,不仅表现得大方自然,还能以通俗易懂且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与网友分享各品牌汽车的“干货”。

  在某期视频发布至今,竟然吸引了700多万人的观看!这种关注度甚至与法学教授罗翔老师不差上下,这位年仅十岁的小男孩究竟有什么魅力,令大家这么捧场?

  “保守派车迷刘同学”本名刘景行,是一名小学生。他十分热爱汽车,并且喜欢与他人交流。在爸爸的协助下,他通过视频分享的方式与大家交流汽车相关知识。

  刘同学的个人主页上传了8个视频。其中2011年11月1日上传的视频一经发出,就博得600多万人的观看。现在这条视频更是超过700万人次的播放量。

  视频中的他,露出一颗圆圆的脑袋,光看样貌与小区院子里的淘气孩子并无差别。当他开口做自我介绍时,大家才意识到:这孩子有点东西!“大家好,我是保守派车迷刘景行。为什么叫保守派呢?因为我最喜欢德系车啦,我爸爸就说我是保守派。”他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明自己昵称的来由。

  在自己擅长的汽车领域,刘同学能将很多复杂难懂的汽车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简化”变得清晰明了。

  比如,他向大家介绍宝马车的时候,并不以大众认知的品牌和价格为切入点,而是从宝马独有的发动机技术出发,侧重其先进技术。很难相信,这是一名年仅十岁的小男孩对汽车的了解。

  再比如,他同大家聊F1方程式,将F1归纳总结为三个“最”。即 “最贵”、“最快!”和“最需要换轮胎。”整体视频讲解十分有逻辑,语句流畅,令看客们很快就能理解相关汽车内容。

  除了F1的基本知识,刘同学对相关知名赛车手的了解程度更是如数家珍。像舒马赫、汉密尔顿,每个人擅长的技术及比赛成绩,刘同学都能倒背如流。只要刘同学一开口,句句都是“干货”。

  所有的知识分享,刘同学将汽车知识由“易”入“难”,各个知识点抛出的节奏十分恰当,把大家的注意力拿捏得死死的。如果说这些就是一个小男孩十分热爱汽车的表现,不足为奇。那么当他拿出全英文的赛车杂志进行讲解时,大家差点惊掉下巴!

  在b站视频中,刘同学不慌不忙地翻出一本全英文汽车杂志,为大家分享自己对“空气动力学”的看法。这部分的内容持续五分钟,可想而知他的英文水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如果说熟读英文杂志令大家对刘同学的汽车知识储备感到惊艳。那么在另一段视频《漫谈丰田汽车》中,刘同学的气场俨然一名大学老师,好像身在大学课堂。

  所有的汽车名词解释,刘同学都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降低理解门槛。很多对车毫不了解的小白,在听到这段话以后也会觉得“恍然大悟”。像极了大学课堂上,老师为学生们解答疑难的样子。

  除此之外,刘同学还会将汽车性能与人生联系到一起。他的小脑袋一侧歪,简直就是大学老师抽查学习作业的模样。他将车的性能与人的优缺点联系在一起,侧面说明每个车型都有一定不足。

  时不时地还会冒出几句超纲词汇。比如“退出历史舞台”、“诟病”等,这些完全是文科生才会使用的词汇,竟然被一个孩子使用得“恰到好处”。想想其他四年级的孩子还在为了阅读理解绞尽脑汁时,刘同学的文字理解与运用程度实在令人汗颜。

  正当大家沉浸在他的“课堂”上时,刘同学偶尔瞥一眼房间角落的玩具熊。大家才从“刘教授”的课堂中抽离出来,感叹着:原来他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啊!

  在如此优秀的孩子面前,很多大人都自惭形秽。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有一段话: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印刷媒介基础上的读写能力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电视媒介环境创造的直观视像表达模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

  也就是说媒介的发展,让孩子提前了解了成人世界的各种信息,和成人的差别就缩小了。所以现在孩子们理解能力和创造力,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都说树大招风,刘同学的热度居高不下,甚至上了微博热搜。很多微博粉丝都会特意点开b站视频链接,一睹“刘教授”的风采。不过,此次评论区都是质疑的声音。

  大家都说“这种年纪能知道这么多?背后一定是有运营团队的。”当质疑声音越来越多,刘同学的爸爸特意用自己的账号发了一篇郑重声明。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简单的声明,既将视频录制的真相公告天下,又能将刘爸爸对孩子的爱意完整地展现出来。被称作“教授”“天才”的刘同学背后,是一名给孩子足够尊重与自由的父亲。

  作家长的,一定会不遗余力支持孩子的喜好。但是大部分家长都会干扰孩子的爱好,只让孩子学习大人眼中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刘同学喜欢车,这本与学习无关,但是仍然会得到刘爸爸的鼎力支持。

  所有汽车英文杂志都是刘爸爸帮孩子买的。尽管刘爸爸对车的了解只有一知半解,但是他会主动聆听孩子对汽车的看法,并且通过平等的交流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

  面对开放的网络环境,总会有一些不太友好的评论。刘爸爸说:“孩子现在还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所有评论与私信我都不会让孩子看。我希望能保护他的爱好,面对网友们的调侃和质疑,我们都会把它当作一种善意的鼓励。”

  有人问:“账号什么时候才能由刘同学本人接管呢?”刘爸爸说:“这个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智发展情况而定,目前他的主要任务当然还是学习,研究车和分享内容只是他课余时间的一种爱好。”

  从刘爸爸的这些发言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通透明事理的家长。正是因为家长的鼓励,才会培养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从刘爸爸的教育理念上,其他家长可以借鉴到很多地方。

  比如“放手”。家长们大都容易犯一个错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孩子保护起来。其实,再小的孩子都对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认识,他们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儿童时期被挖掘出来。

  从刘爸爸透露的家庭背景中不难发现,其家庭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并未在孩子身上投入过多的金钱。他们传递给孩子的观念就是:只要你感兴趣,就坚持探索下去。相信刘同学以后一定会成为自信且从容的孩子,因为心有炙热梦想的人都是优秀的人。

  其实除了“刘教授”之外,也有其他孩子以出色的“教学方式”被大众熟知。比如抖音平台上的“好样说虫子”。打开他的主页,置顶的第一条视频是2021年9月19日发布的视频。

  视频中,小朋友在妈妈的车上发现一只螳螂。他直接将螳螂拿在手上,观其外貌后说:“这是一只中华大刀螳螂,是一只公的,羽化有点失败……”“羽化?”很多人连其概念都弄不清楚,更别提什么叫羽化失败了。

  这条视频受到一百多万的点赞,大家都夸这名小朋友 “昆虫学家的诞生”“别人家的孩子”等。

  在“好样说虫子”发布的其他视频中,全部都是以昆虫种类为主要输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络新妇蜘蛛(日本的“蜘蛛精”)、黑斑侧褶蛙、翠蓝眼蛱蝶……

  全都是听都不曾听说过的小动物,他不仅能说出是什么名字,还能将其外貌特征、习性、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在视频中进行详细解说。若不是真的热爱这件事情,怎么会研究得如此专业?

  还有b站的另一位小学生,竟然能在视频中教大家写代码!这名小学生的网络名称叫“小学生vita君”,在上海生活,带着小眼镜,蘑菇头,十分可爱。

  早在2019年,他就发布了一系列的编程教学视频。主要以日常分享、数学教学、编程教学为主。目前编程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500万次,

  这些视频甚至引起苹果公司的关注,“小学生vita君”也因此受邀苹果上海设计开发加速器参观,苹果CEO蒂姆·库克更是发微博称赞Vita君的作品并为其庆贺8岁生日。

  《最强大脑》栏目组在了解到“小学生vita君”的故事以后,直接邀请他来参加第八季《最强大脑》的节目录制。他在节目中凭借着出色的表达能力与缜密的逻辑认知,给现场观众及节目粉丝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都好奇,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小学生vita君”的爸爸说:“3岁半之前,我就给孩子玩《纪念碑谷》之类的智力开发游戏,随后又接触数独、数字迷阵等解谜类游戏。眼看他的智力开发飞快,我便决定为他打开新世界。我推荐他玩编程游戏,没想到他玩的不亦乐乎。”

  由此可见,“vita君”能有今天的成绩,与爸爸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息息相关。很多家长对编程的认知还停留在“码农”层面,当然不是!编程的本质,是一套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让他们拥有从拆解目标到逐一攻破的能力。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刘景行与“好样说虫子”、“小学生vita君”都是孩子当中的佼佼者,能力甚至超过绝大部分的成年人。究其原因,家庭的教育方法起到决定性作用。

  总有家长会问:“孩子没什么兴趣,该如何去挖掘呢?”事实上,孩子们并非没有兴趣,只是他们眼中的兴趣在父母眼中“上不了台面”。

  之前有一个短视频给网友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长大以后我想去烤地瓜”。大部分家长都会嗤之以鼻:这是什么没出息的梦想?可是他的妈妈却说:“那你就要努力呀,如果你把地瓜烤的又香又甜,妈妈一定会为你骄傲的。”

  简单的一句话,既能肯定孩子的爱好与梦想,又能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扪心自问,有几个家长能做到这般引导孩子呢?在不经世事的孩子们眼中,职业并无“等级”划分。

  家长们在大环境下不自觉的形成一条“鄙视链”,他们认为:喜欢学习或看书,比画画唱歌更加惊喜。更别说孩子们喜欢研究“车”“昆虫”“魔方”等这些“上不了台面”的爱好。

  正是家长们的“鄙视链”将孩子的爱好扼杀在摇篮中,他们从来不会反省是否是自己的问题。当发现其他小朋友更优秀时,第一时间去责怪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些?

  其实很多小朋友都会在小时候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家长若能及时鼓励并引导,一定会令他在某个区域有比较好的发展。当然,家长们不要抱着某种目的去培养孩子,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比如,强迫孩子每天弹琴2小时,否则不准吃饭。这种看似自律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的压榨,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在这种情况下热爱弹琴。

  与孩子的努力相比,其实家长们更需要“努力”。家长要努力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自己都不是出色的家长,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一定要出色呢?

  家长要努力学习夸奖孩子,当孩子兴奋地跟你分享自己的观点时,有多少家长可以说:“你真棒”呢?他们总是会习惯性忽视孩子的想法,令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这就是抹杀了孩子的更多可能性。

  同这几个十分出色的孩子相比,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但是这种普通,并不会更改兴趣与热爱的重量。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并没有高低之分,只要能坚持探索下去,一定会收获成就。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