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手运营 > 2020互联网十律风险事件发布
2021
02-15

2020互联网十律风险事件发布

  近日,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E法论坛联合发布《2020互联网十律风险事件》,直播电商“翻车”、科技企业出海遇阻、虚假刷量、蛋壳公寓暴雷、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反垄断监管等被列入。

  《2020互联网十律风险事件》聚焦互联网行业的新业态、新风险,引发全行业关注的典型事件。从入选的互联网十律风险事件来看,集中在直播电商、短视频、互联网金融等平台,也包含反垄断监管等新动态。

  此外,十大互联网法律风险事件还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和科技伦理等话题,包括: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虚假刷量群控灰产屡禁不止;公众频频质疑算法负面效应等事件。报告指出,网络平台理应增强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透明度,缓解个体对隐私的焦虑,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监管层面存在标准不统一、多头监管等现象。

  报告还指出,人们已经进入数字化社会,但对数据如何收集、处理、使用等问题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用户与提供产品服务的平台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平台需要在数据收集使用遵守正当、合理、必要原则,不断提升透明度,在算法推荐逻辑中,理应考虑人文科技伦理等因素,这样才能够逐渐消除人们对算法、大数据的误解。

  据了解,这已是互联网十律风险事件第五次发布,事件评选按照“法律风险”、“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评选,内容包括“事件概述”和“事件评析”。其中,事件概述主要包括风险事件的事实、传播影响和法律风险点,而事件评析则从风险事件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影响进行解析。

  事件概述:疫情暴发重创线下零售业,直播电商成为行业翘楚。商务部数据显示,前11个月,电商直播超2000万场。伴随直播电商的崛起,假货、刷单、虚假宣传、售后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涌现。5月,罗永浩直播卖花遭大面积投诉,随后致歉,承诺退一赔一;11月,职业打假人王海直指辛巴直播间所售燕窝为假货,随后辛巴承认存在夸大宣传,并提出召回全部产品,承担退一赔三。12月,广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介入“假燕窝”调查,对辛巴旗下公司罚款90万元。快手对辛巴封号60天。监管细分、行业标准逐步落地。6月,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对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主体提供行为指南。11月,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分别针对直播营销信息内容、直播营销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以及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的内容价值观等细化监管。

  事件评析:因网络直播营销产业链复杂,存在多重主体,需要厘清主播和平台的责任。主播带货是一种广告推广行为,但主播的责任认定也应当区分“自营商品宣传”和“为其他商家宣传”。同时,涉及直播平台责任时,也应根据平台属性加以区分。电商平台应根据《电子商务法》承担和履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责任;短视频等非电商平台也应根据其业务调整而纳入《电子商务法》;小程序等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的直播平台承担相应责任。

  事件概述:4月27日,阅文集团管理层更迭,平台与网文作者围绕合同条款引发“合同风波”。风波肇始于人事更迭前的旧合同,而非网传的新合同。“乌龙”新旧合同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即如何平衡网文平台和作者之间的著作权益。5月6日,阅文集团在首场作家恳谈会上,围绕合同由来背景、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和财产权问题、付费和免费模式、收入分成比例等内容作出回应。一个月内,阅文推出“单本可选新合同”,根据合同匹配作家不同的发展需求,取消单一格式合同,推出了基础协议、授权协议、深度协议,满足不同作家的发展诉求。

  事件评析:阅文集团“合同风波”背后反应出网络文学已经进入作者与平台共生共荣时代,与传统时代作者投稿出版社发生很多变化。平台为打造一个成功的IP需要花费诸多资源,配置各种技术性条件,不宜把平台和作者做二元对立式的解读,而要有分层管理机制,平台从管理上、权益分割上要更加细致,注意到每个作者是不一样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更加妥当的权益分配模式,也有利于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

  事件概述:2020年,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受阻,以华为、大疆为代表的硬件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以TikTok、WeChat等为代表的软件企业遭遇封禁或打压。6月以来,印度连续三次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有中国背景的App采取禁用,中国出海互联网公司几乎无一幸免。美国政府也对中国科技企业步步紧逼。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两项行政命令,宣布将在45天后禁止任何美国个人及企业与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进行任何交易,禁止美国个人及企业与腾讯公司进行与WeChat有关的任何交易。8月底,商务部会同科技部修改出口管制目录,这意味着TikTok的任何资产出售交易都需经过中国商务部审查。随着美国法院叫停封禁,TikTok和WeChat暂时免受下架命运,但风险犹在。12月28日,美国政府对联邦法官的命令提出上诉,该命令禁止商务部对TikTok施加限制、有效禁止其在美国的使用。

  事件评析:中国科技企业出海遭遇逆全球化的浪潮,不仅要直面海外企业竞争,还要应对不同国家的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出海企业不仅要做大做强技术实力,还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合规审查制度,密切关注不同国家的法规变动,适时作出调整。在多重复杂因素影响下,出海企业需要重估海外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寻找新的生存模式。

  事件概述: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民众和监管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疫情暴发伊始,返乡人员、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频频发生;“不刷脸不让进小区”案例在多地发生;四川新增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被疯传;明星的健康宝照片被交易售卖;App随意收集、过度使用个人信息备受关注;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无感抓拍”看房者。数字化时代,人们对个人隐私泄露的焦虑不断加深。监管方面,2020年7月,四部门针对个人生活特征信息收集使用不规范、App滥用敏感权限等问题开启新一轮治理专项。10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涉及一切个人信息的活动将纳入监管。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收集乱象引发人们权利意识觉醒。针对“不刷脸不让进小区”,清华大学教授劳东燕明确拒绝,并进行维权;11月,“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法院一审判定杭州野生动物园未经游客同意强制收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构成违约。

  事件评析: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人脸识别第一案”宣判,再次传递出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网络平台增强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透明度,缓解个体对隐私的焦虑,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监管层面存在标准不统一、多头监管、交叉管理等现象,做好保护个人信息与促进数字经济合规发展间的平衡。

  事件概述:虚假流量肆虐网络空间,刷量手段层出不穷。5月,媒体曝光电商刷单产业链:千万刷手暗潮涌动,平台攻防不断升级。6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判决群控软件“数据精灵”构成不正当竞争;9月,深圳中院在“微时空”案中首用证据妨碍排除规则,破题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10月,“假靳东”登上热搜,背后仿冒“明星号”骗取用户关注点击打赏的产业链曝光;11月,四家“群控”公司被判赔偿经济损失超6400万;12月,公安部督办的全国首个打击黑灰产案件,揭开刷量黑灰产的“冰山一角”。行业监管、政策法规接连出台,阻击刷量黑灰产。3月1日,网信办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施行,剑指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非法交易账号、操纵用户账号等行为。6月,中国广告协会发布规范,直指网络直播中的流量造假;市场监管总局加强网络直播监管,将严查刷单炒信等违法行为。

  事件评析:直播电商频现流量造假、刷单炒信。一切皆可刷的背后,潜藏巨大黑灰产业链。网络黑灰产业的蔓延发展,大大增加了互联网行业监管和打击网络犯罪的难度。目前,市面上还存在诸多其他刷量平台仍在运行,亟待监管部门、电信运营商、网络平台等积极行动,统一认识、厘清问题、严格执法、多管齐下,从根本上铲除这一非法产业存在的根基。

  事件概述:算法劫持、“大数据杀熟”等成为热门线月,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报道揭示了数以百万计的外卖骑手是如何在外卖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使下,外卖骑手疲于奔命,外卖员成了高危职业。饿了么欲顺势营销,称尽快发布新功能,在结算付款时增加一个“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按钮,仍有网友质疑,是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12月,一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文章刷屏,美团外卖官方回应,因定位缓存问题导致配送费预估不准,已成立专门团队,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12月,有网友在微博反映,“能花钱的软件都在杀熟……”@携程客服回应称:绝不会大数据杀熟,如怀疑产品有大数据杀熟的内容,请提供相关截图,后续有相关客服为您处理。

  事件评析:算法、大数据带来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备受质疑。人们已经进入数字化社会,但对数据如何收集、处理、使用等问题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用户与提供产品服务的平台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算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而非将人“工具化”?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否真的存在?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平台在数据收集使用遵守正当、合理、必要原则,不断提升透明度,在算法推荐逻辑中,理应考虑人文科技伦理等因素,这样才能够逐渐消除人们对算法、大数据的误解。

  事件概述: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瞄向“下沉市场”,互金广告先行。2020年,一些借贷平台或金融企业宣传推介贷款的短视频广告引发热议。9月,一段空姐和农民宣传360金融借贷的短视频广告,引发广大网友吐槽恶俗、价值观扭曲。360金融紧急发布道歉声明,下架该广告。10月,蚂蚁花呗一张“37岁施工队长,借花呗给女儿过生日”的广告引起热议,网友表示:“花呗在宣扬错误价值观。”12月,一条农民工飞机升舱介绍京东金融的短视频广告,也被网友评价“三观尽毁”,京东金融火速下架相关广告并致歉,随后京东集团连夜再次致歉。比外,花呗、小米贷款等都拍过类似低成本、小制作,逻辑不通,剧情诡异的短视频广告。

  事件分析:近年来,情景式的短视频广告成为宣传利器,但其中不乏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在广告领域,不能编造假故事。靠假故事当噱头的“表演式借贷广告”符合虚假广告的特征,欺骗、误导消费者,同时,借贷广告诱导人们负债消费、过度消费也涉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作为一种新型广告形式,短视频广告理应坚守价值观,监管部门已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广告的整治,互金平台更需珍视自己的羽毛。

  事假概述:疫情爆发冲击诸多行业,长租公寓也未能幸免。2020年初,大城市租客返城受阻,退租增加,出现租金、出租率双降的困境,蛋壳公寓危机显露。4月、5月后,疫情得到控制,蛋壳公寓现金流有所好转,但6月蛋壳公寓创始人兼CEO高靖被带走调查(原因是2014年任要职的广告公司涉嫌非法倒卖电信运营商流量),外部融资全骤停,蛋壳资金链断裂。无独有偶,8-9月的短短一个月内,就有7家以上长租公寓暴雷,但蛋壳暴雷波及最广。11月上旬,大批租户、供应商、保洁员聚集在蛋壳公寓总部进行维权。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房东断水、断电、换锁,驱赶租客的案例此起彼伏,不少地方政府部门介入。蛋壳公寓的商业模式盈利来源仅限于赚取租金差,但很难满足扩张的资金需求。蛋壳公寓撬动杠杆,利用收到租金和付出房租的时间差占用资金,激进扩张,租金贷成为蛋壳公寓最大的现金流来源,为日后暴雷埋下隐患。

  事件评析:蛋壳公寓暴雷根源在于利用“现金贷”构建脆弱的商业模式,一方面“现金贷”激化市场竞争,压缩长租公寓平台的利润空间,使其盈利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现金贷”使长租公寓快速扩张的同时形成粗放、不稳定的发展模式,增大平台经营风险。反观长租公寓商业模式,的确可以解决租房中的诸多痛点,但需要警醒的是:如何强化资金监管和对平台的管理,避免租金贷异化为长租公寓平台加杠杆非理性扩张的工具。

  事件概述:蚂蚁集团上市经历“过山车”。11月2日,证监会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当天晚上,中国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3日,上交所官网发布公告,决定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半小时后,蚂蚁集团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因A股科创板上市暂缓,H股的联交所主板上市也同步暂缓。一个多月后,井贤栋首次发声称:“对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照镜子、找不足、做体检,积极配合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要求。”但监管脚步并未停歇。12月24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督促指导蚂蚁集团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金融监管、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

  事件评析:蚂蚁集团IPO前夜被叫停,一系列监管配套动作逐步压实。《网络小贷暂行办法》对互联网小贷行业严监管,意在压缩扩张规模,控制风险。同时,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的态度更加清晰,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将所有类金融机构和业务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框架;按照归并同类业务原则,对同类的持牌金融和类金融机构/业务进行整合,防止利用金融与类金融机构的规则差异进行监管套利。

  事件概述:2020年下半年,反垄断监管大幕升起。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12月10日,部分省份反垄断工作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总结反垄断工作成绩,研究部署反垄断工作。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14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收购银泰、阅文收购新丽、丰巢收购中邮智递等三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进行调查,分别处以50万元的行政处罚。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八大重点任务,其中就包括: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称,明年启动修改反垄断法等。22日,银保监会党委扩大会议要求,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22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多项规定指向《反垄断法》相关条款;24日,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反垄断。24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事件评析:连续出台的反垄断政策,密集召开的高层会议,再加上反垄断行政处罚,预示着反垄断强监管时代到来。但反垄断不应只有一种声音,而应在法治化轨道上强化监管和实施反垄断措施。反垄断的监管目标是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的经营主体对消费者的欺诈,以及对竞争者的不正当打压等行为。同时,监管思路需要凝聚共识,反垄断不是把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反垄断经验应用到数字经济时代,理应充分考虑数字经济特点和数据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科技创新与探索。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