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在大战华尔街闹剧中搅完浑水,狠狠地狙击了一把老仇人,生动演绎了什么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后脚就在Twitter上宣布自己要上Clubhouse开个茶话会,期间还不忘盘问Robinhood限制散户交易的内幕,这波节奏令Clubhouse一夜爆火,全球出圈,邀请码高价难求。
眼见Clubhouse的燎原之势从遥远的北美洲烧到了东亚,甚至直登日本社交应用榜首,马斯克终于功成身退,打算消停一下。
昨天又连发三条Twitter支持DOGE,狗狗币瞬间被爆拉,日内最高涨幅超70%。
看看这实绩、这效率、这影响力,真带货达人无疑,国内的老罗霎时就没眼瞧了。
一时也分不清到底是“财富密码”马斯克是现象级,还是Clubhouse这个产品是现象级。
总之,当该热度蔓延到中文圈时,一边是时尚弄潮儿为邀请码冲锋陷阵,四处甩ID吆喝大家来follow;一边是许多互联网唠嗑家们集体一波一波地夸赞不带重样的。
而无论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怀揣一个急需论证的好奇:Clubhouse是真香吗?
在验证它香不香之前,以防部分不爱凑热闹的小伙伴理不清思路,还是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主角。
看似灰姑娘的Clubhouse并非横空出世,这款产自迷你小作坊、流淌着硅谷血液、主打语音社交的应用,2020年初就已在美国创投圈崭露头角,疫情期间更是备受关注。
同年5月,Clubhouse在仅仅开放了几千用户内测的情况下,市场估值高达1亿美元,从风险投资公司A16Z(Andreessen Horowitz,德森·霍洛维兹)融资1200万美金,本就是妥妥的潜力股。
2021年初,借助马斯克红人效应的飞跃,其新一轮估值早已突破10亿美元。
作为一款主打即时性音频社交的应用,官方对它的定义是“利用语音让人们随时随地发声、讲述故事、创造想法、深化友谊,和全球各地朋友交流的新型社交产品”,外媒称其为播客和推特的结合体。
如果使用拆字法来解读,Club+House可以粗浅地理解为房间和俱乐部的联合,它的玩法其实也和我们所见过的许多语音聊天室类似。
登录APP之后,用户可以按照兴趣和喜好选择任意主题房间,聊天房配置着经典三角色,即主持人(管理者)、嘉宾、听众,要是乐意你可以全程蹲着听八卦,兴致来了也可以举手申请上麦。
但与其他语音室最大的区别在于,Clubhouse的房间全程只能使用语音交流,不能打字、发图片、发视频,甚至还借鉴了Snapchat“阅后即焚”理念,所有的语音只能实时进行,无法保存。
假如你是个唠嗑达人,不满足于在别人的房间里蹲守,也可以自己创建房间,有“公开、社交、私密”三种属性,分别对应不同的用户类别和数量限制。
在Clubhouse上,用户之间无需添加好友验证,只有follow、unfollow和互相follow的关系。用户可以加入不同的club,可以创建和加入不同的room。
事实上,Clubhouse整套工作体系并不复杂,甚至看起来有点老套,无论是国内的YY、递爪、Soul,还是征战海外的Tiya 、Yalla都与其高度相似。
那为什么独独Clubhouse名声大噪呢?虽然“红”常常是一门玄学,但是我们还是要探究一番。
何谓天时,Clubhouse诞生于疫情期间,行动受限的人们对于线上社交的需求更加旺盛,此时一款能随时与人唠嗑的产品怎能不让人惊喜。
何谓地利,Clubhouse的诞生地在美国,这里播客文化盛行,具有良好的流行土壤。
何谓人和,抱住“流量密码”马斯克的大腿,Clubhouse迅速进入了全球科技精英和八卦军团的视线,避免了在众多硅谷新秀中沉寂的命运,同时获得众多免费帮着摇旗呐喊的信徒。
当然,这些时机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Clubhouse值得观察的是它的用户运营和用户体验。
与知乎早期的启动方式类似,Clubhouse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审慎地采用了邀请制,积累了一批精英式的种子用户,譬如硅谷技术大拿、创投圈大佬、知名人士等等。
对于那些尚未获得准入资格的局外人来说,这批高端人脉就像是呈在玻璃罩子中的诱饵,刺激着众人对于能快速扩展的高质量社交的需求,也令他们以成为其中的一员为荣。
Clubhouse的邀请码能被炒到如此高度,不仅仅是大家赶着去上马斯克八卦小课堂的结果,也是人们为得到身份认同而追逐符号的结果。
早些年,孙宇晨老师得花几千万才能拍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而现在只要不到它万分之一的金额,即可坐到大师们的客厅里与其谈笑风生,有这便宜谁都想试试。
然而好时光恐怕不会太久,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各路牛鬼蛇神的闯入以及商业铁蹄的践踏,这片乌托邦能否维持其光芒尚未可知。
毕竟,当年某著名陌生人社交APP开放内测版的狂欢派对时,随处可见学术讨论、外语角、严肃辩论,而今满屏都是相亲会和大哥喊麦了。
虽然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诫人们警惕媒介对人的改造,尤其是它常常以某种麻痹人意识的效果来施加影响。
之所以将这种效果称为“按摩”,概因在媒介的抚触下自我意识麻痹的人们,心甘情愿地陷于其中不可自拔。
什么样的社交产品能让用户快速沉溺,并感到放松和愉悦?当然是最大限度地在数字生活空间里做到社交的场景式还原,将你最熟悉的一切带到线上。
《引爆流行》的作者也曾用印象派画家举例说明重复曝光效应,所谓流行的底色皆是熟悉感。
我们常常被鼓励要走出舒适区,而舒适区的实质就是与熟悉的一切在一起,做着熟练的工作,接受雷同的观点等等。
类似于Clubhouse这样的茶话会社交,完美地将熟悉的唠嗑场景搬到数字空间,进去之后完全不会觉得突兀。
在关乎元认知的心理学中,熟悉度通常被看作是流畅性的根源之一,转换成产品来说就是流畅的用户体验。
Clubhouse在社交模式上的仿真性,以及在社交功能上的减法和克制,都能大大降低不流畅性出现的概率,从而避免用户将认知过程中的不愉快归咎到产品质量本身上。
事实上,Clubhouse的全球热度,其意义不在于它本身是否足够香,而是让更多人注意到社交应用的诸多可能,鞭策产品的想象力。
但是“谁能最快做出中国版Clubhouse”这种问题,还是令我的脑袋冒出了问号。
Clubhouse背后采用的音频提供商是声网,其创始人曾经在YY语音担任过CTO一职,它还服务了小米、抖音、陌陌等一系列公司。
足见我们在即时语音社交的技术方面问题不大,甚至B站某暴躁老哥还给大家演示了一番如何在72小时内完成中文版Clubhouse的过程。
怯的只是运营的难度犹如过万重山罢了,在Clubhouse模式中,始终有许多障碍是无法绕开的。
目前,Clubhouse的热度中混杂着过多产品以外的因素,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知晓其模式能否为继。
譬如许多时髦青年也只是抱着猎奇心理,图个一时新鲜;想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潜伏其中的各国互联网产品经理们,可能只是打算蹲完情报就跑……
尽管平台上有很多人晒自己下载Clubhouse以后,花在上面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其他软件,有人以此例证其用户黏性远超抖音快手,但这未免有些草率,就算是刚买的芭比娃娃也会多玩几天的。
本土用户对于音频社交的需求度还有待考量,毕竟在所有能露出声音的地方,具有唠嗑天赋的东北家人总是独领风骚,社恐表示完全不能适应这种茶话会。
而翻阅了众多产品er对于Clubhouse的评价之后,其中被吹得最多的噱头居然是“平权”,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douyinkuaishou.cc/?id=23658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