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985本硕,2019年6月毕业,参加了2018年秋招和2019年春招,主要投递产品经理、用户研究这两个岗位,个人经历方面主要有
我的校招历程比较长,秉持着持久战的策略,从2018年8月中旬提前批开始投递简历,因为各种原因到2019年5月中上旬还在参加面试,中间经历较为坎坷。到现在累积面试17家左右,共收获4个offer,包括字节跳动、快手的产品经理,海康威视、同程旅游的用户研究。
我主要投递互联网及科技公司,找身边认识的人或者牛客网上的公司员工内推。只计算校招途径的线家,简历筛选通过得到笔试/面试机会的大概18家左右。其中有2家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参加;有2家是HR问我是否可以调节岗位,从产品调到运营,我表示不太愿意后没有后续安排(因为产品hc录取比少得多,建议大家还是尽量争取面试机会,不然HR可能会自动放弃你);有4家笔试后没有消息,有1家笔试后明确通知笔试不通过,剩下的更多的是投递后没有消息。最后进入面试环节的只有13家左右,得到面试机会的概率只有30%。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由于校招流程环节复杂,竞争激烈,以及信息传达缺失等问题,能够得到面试机会也是看运气的,一般情况下应聘者都需要投递大量简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得到面试机会也是正常的,放平心态多多获取信息并且勇于尝试。当然不排除有部分特别优秀或者幸运的同学,即使投递得少也能斩获颇丰。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尽量有针对性的准备并且多多尝试才会增加我们成功的概率。
春招和秋招的情况有所不同。我从2019年的2月底开始投递简历,看到由于互联网寒冬各大公司纷纷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人员优化和裁员潮也直接通过春招情况反映了出来。发布春招信息的互联网公司明显比秋招时期少了很多,像腾讯、阿里、百度、网易、京东、美团等大厂都没有正式的非技术岗春招,只有少量技术岗补招。可能还不如11-12月的秋招补录时期的机会更多。11月底有许多大厂会发布补录信息,关注的变少竞争可能相对少一些。在总结了秋招面试失败的经验后面试表现也更好。我就在这个阶段通过补招收获了字节的产品offer。
回到正题,我在春招通过校招途径投递了40家左右后,整个3月都没有什么笔面试通知,仿佛石沉大海,通过和其他人交流得知今年春招非技术岗hc非常少。于是我改变策略,在几个朋友的建议下试了试社招途径,找一些招应届、1年以内或者1-3年的产品/用研岗位。通过拉勾网、boss直聘和牛客、垂直的产品用研社区(例如pmcaff、uxren以及一些垂直领域专业人士的公众号上发布的招聘信息)、自己的社交网络投递了一些简历,其中boss直聘和垂直社区最优,拉勾最次。我在boss直聘上得到面试机会的概率较大,大概投了10几个匹配的岗位能得到1个面试机会。在拉勾上投的好几十份简历则完全没有消息。
惭愧的说,我在2018年春天找暑期实习,以及秋招的前半程都是没有为面试做准备工作的。当时对找工作以及面试的认识非常浅薄天真,面试中需要展示出来的岗位匹配度、有亮点的项目经历、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能力、对面试官的引导、对应聘公司和岗位的深刻理解认识、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差,所以这个时期基本上颗粒无收。
我的转折点发生在十一那段时间,当时已经面试了好几家公司但是在单面环节就会挂掉。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们晒起了offer,当时心理压力非常大,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到了极点。还好当时有男朋友的陪伴,他帮我一起复盘先前面试的过程,找到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对自己认识不足、缺乏面试技巧、缺少直接的产品作品。然后我就把主要问题列出来,一个个模拟演练。并且对即将面试的公司的产品写一些竞品分析、产品体验报告,后面在年底还花了2个月时间做了一个产品demo。面试体验从全程紧张、答得乱七八糟进步到可以自信地跟面试官表达自己、有理有据地讨论问题,面试通过率也从0%提高到80%左右。
系统的学习既需要上网络课程,也需要多看相关书籍。网课推荐网易的产品经理微专业(王诗沐主讲)、3节课的产品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可以对产品经理的工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通过做课程作业能够训练自己的产品能力。由于课程教的东西是入门级的,要对产品经理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还是需要多看书。除了大家都看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结网》,还有交互设计方面的《交互设计精髓》《信息架构》,用户研究方面的《认知与设计》、《可用性测试手册》,数据分析方面的一些书,技术理解方面《给产品经理讲技术》等、需求分析方面的《匹配度》、市场方面的《定位》等等。2.拿得出手的产品作品,如上线的产品项目,或者产品demo也可
如果没有产品实习,可以组队参加比赛,或者自己花时间设计一个产品。从前期的用户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定位,写出MRD市场需求报告,到需求分析、需求排序、产品架构设计、产品原型设计,写出PRD产品需求文档,画出完整的产品原型交互稿。可以对产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经历。
产品经理还需要对市场上不同的产品有好奇心,能够快速抽象出产品的核心设计框架逻辑,学习其他产品的优点,找到缺点和优化点。所以最好可以对应聘公司的主要产品写一份产品体验报告、竞品分析报告。或者平时就主动写一些文章,发表在人人都是pm、pmcaff、简书、知乎等社区,积累经验。
我挺赞同之前在牛客上看到的一面文章里说的,实习经历是表象。有一份产品经理的实习经历,特别是大厂的产品实习,是一个敲门砖,可以让你有更大的几率通过简历筛选获得面试机会。但是,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官更多的是通过问多个问题了解你的能力是否匹配岗位需求。就我所了解,大量的实习都是打杂,也就是不会深入去做一个项目,体验到项目的各个流程。所以对有时间实习的同学来说,尽量多去打探自己想投的岗位具体会做什么工作内容,并且选择一个和自己校招找的工作直接匹配的实习。想做产品就找产品实习,更进一步,想之后做策略产品经理,就找策略产品、数据产品的实习,想做后端产品就找中后台产品实习。这样你在校招的时候就会比别人更有优势。不然有大厂产品实习的优秀同学那么多,凭什么面试官要选择你呢?总而言之,有含金量的产品实习大厂产品实习中小厂产品实习运营、用研等产品相关实习。
如果本身在写文章方面有一些优势,可以自己或者和朋友运营一个公众号。运营公众号可以反映映产品定位、用户分析、数据分析、产品策划、产品推广等能力,运营了一个用户量几千以上的公众号是加分项。我曾负责运营一个公众号,将阅读量从200提高到2000,是我拿来主要介绍的项目。往往可以迅速吸引面试官的兴趣。
鉴于网上可以查到大量关于简历、笔试的高质量文章,故本文对简历和笔试这两部分不进行赘述。一份好的简历就是要做到简历上所描述的要点可以比较好的契合岗位要求,并且结合STAR法则将经历描述得具体且有说服力。而笔试则主要针对行测题和产品题分析题进行准备。
我在秋招总共参加了4场群面,除了第一场失败外,其余的三场全部通过。三场的通过率分别是3/10(迅雷),2/8(阅文),1/7(点我达)。群面的题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计一款产品/解决方案,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是在几个选项里进行选择并给出最佳理由。我在第一次群面结束后,就去网上搜罗以往的群面题目,进行问题分析的演练。找到一位列举群面题目非常多的博主,让我对群面有了大致的理解,获益匪浅。
在实际群面中,由于人员多,互相不熟悉,时间紧等原因导致不可控因素很多,很多人说群面玄学。但群面只要章法得当,通过率高没有太大问题。一拿到题好好审题,把分析思路框架理出来,规划好时间进程。然后在讨论的时候多听别人说的,在每个要点取得进展的时候及时总结一下。并及时补充自己的观点,把框架搭得更具体更系统。不要看网上的群面面经硬hold leader、timer这种角色,万一带崩团队的时候就比较坑了,灵活发挥,见机行事。我在阅文群面的时候,开始是主导讨论方向和内容的,但后来一位强势的女生说我的思路不对,说了她的框架,确实更合理一些。于是我们就让她阐述框架,我们再对每个点进行进一步讨论。我在整个过程中边听边记,并在每个部分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进行总结。最后汇报的时候大家推举我上去汇报。最后我跟那个女生一起通过了。
单面一般包括业务面、主管面、交叉面和HR面,我将前三者都归为专业面,因为面试官主要对候选人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一岗位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度考核,注重考察面试者的经历与综合能力素质。其中,经历部分注重观察经历丰富性与面试岗位的相关程度;综合能力部分注重观察同理心、逻辑和深度思考能力。而HR面负责考察候选人靠不靠谱,能不能呆得住,更多的考核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职业发展,以及个人品质是否符合企业文化。
许多同学的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介绍我是什么专业,在哪里实习,实习做了什么。但这种对简历经历的平铺直述的方式非但不能让面试官知道你的优点能力,还会让面试官觉得你表达能力、逻辑能力不好,造成第一印象不好的后果。自我介绍作为一次面试的开场,应该做到简洁明了的阐述自己符合JD的经历,并通过1-2个亮点增加个人辨识度,比如含金量高的实习、马拉松、创业、比赛、公众号、公益等等能够反映自己关键能力特质、并且取得一定成就的事情。这样面试官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会对你感兴趣,并就你介绍的经历进行进一步追问。你就可以通过对经历的详细介绍展现自己的能力了。
比如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从专业科研-用研实习-公众号运营三个方面大致说了一下,中间重点强调了从用研转产品是因为希望可以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发现问题,并以运营的成果说明自己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主要围绕简历中与岗位最相近的经历进行深挖,主要对用户洞察、产品功能、产品思考进行深挖。除此之外,还针对产品经理岗位认识、产品流程化思维等方面进行考察。
举了一个项目的例子,从用户需求转产品需求,到需求评审、需求排期、需求跟进的过程
4.在马蜂窝上发表的文章阅读量?(产品实现能力、细节线.你觉得成为一个产品经理还需要补充什么?(产品理解)
面试官在整个面试过程中语言和表情都比较温和,总体感觉他应该比较满意。在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完后,面试官介绍了自己是财务产品经理。之后隔了1天就收到二面通知。
从针对不同类型用户提高文章质量,根据打开率优化单篇文章这2个方面介绍。保证自己的每个结论和做法是有数据支持的。
人机交互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使用产品时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举了一个相关的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例。
(1)用户研究方法;(2)方法论,访谈线.介绍一下在前一家公司做的项目?(产品相关经历,产品工作能力)
新手常见的问题,由于用户需求的场景和原因等信息没调研清楚,导致提给开发的需求被质疑
5.简历里说的针对用户评论的内容分析经历,有输出什么成果么?(需求分析)
主要考察职业规划、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可按照宝洁八大问准备。1.为什么做用研?为什么转产品?(表达能力、职业规划)
2.既然你既做过B端产品的用研,也做过C段产品用研,说一下B端、C端用研的区别(业务理解)
没有自我介绍,面试官一开始就问用不用抖音,然后就开始连环发问了。着重考察用户洞察、产品分析和理解能力、行业理解和学习成长的潜力。问的问题也更刁钻。1.你用抖音吧,在使用抖音的过程中体验不好的地方有哪些?(产品思考)
4.关注模块和同程模块相比推荐模块表现差,是什么原因?可以怎么优化?(产品设计)
5.比较一下关注和推荐两个模块的日活差异(数据分析、逻辑能力、观察能力)
6.说一件可以反映你的用研能力的事情,或者分析一个产品的优化点(针对产品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分析、如何解决)
说实话交叉面表现得不是特别好,开始的有2个问题回答的思路不太对,并且在面试官的追问下逻辑也圆不回去。所以直接表达出这个问题回答得确实不好,我的思路不太对,还希望面试官可以指教下。当时觉得脑子有点懵,还怕过不了,但我马上告诉自己冷静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表现得还可以。在反问环节中,我问了面试官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们想招什么样的人,一个是他们部门未来的愿景,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面试官说他们需要比较懂用户体验的人,当时我觉得自己可能还有戏。在忐忑不安的2天后,终于收到了offercall。事实证明,面对经验丰富的大佬,我们
理解对问题是回答好问题的第一步,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对问题,可以对问题进行复述,询问面试官:“我理解您刚刚提的问题是xxxx,请问是这样么?”。我好几次犯了没理解好面试官的问题就匆忙回答的错误。比如面试官曾问,在这个用研项目里你主要做了什么。我理解为,面试官想知道我在工作中的角色。所以我说,我在这个项目中和一位正式用研员工一起做用户调研balabala。其实,我应该介绍自己在项目中怎么发现问题,怎么设计调研方案,怎么执行的。
举个例子。参加顺丰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提了一个问题:5000万客户寄快递,50万快递小哥,85%使用第三方支付,我们想要提高5个点,你有100万如何使用?我当时思考得很没有章法,就只想到对用户侧在多个渠道上进行运营推广。
更好的思路是针对这一场景的不同用户侧进行分析。在寄快递/收快递的场景下,支付操作的双方分别是用户和小哥,从两种用户分别分析:
电商平台/快递应用/现场直接三种场景,在快递应用内(APP、小程序)推补贴活动,和电商平台合作,优先推第三方支付,有优惠补贴
三种场景下,最后结算小哥都可以介入支付,让用户用第三方支付,每单给小哥奖励,达到一定比率再奖励。这种方式最优。
很多人会在面试的时候说自己的逻辑能力强。但其实逻辑能力更多的还是通过你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在面试的时候如果给面试官带来逻辑混乱、思维不清晰的感觉,那十有***会失败。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清晰的表达你的观点,那么就去看看《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任何事情都可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论据本身也可以作为分论点来列明,被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下去,状若金字塔一般。
一句话总结经历,比如:我在XXX的时候,通过XXX为一个项目初期的XXX产品提供了产品设计功能点。背景/目的,项目的背景和目的
这篇经验贴到这里就结束了,由于校招历程比较长,经历坎坷,所以想说的话也很多。校招也是一次让自己思考人生、审视自己的好机会,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对自己有过这么全面的思考,没有问过自己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未来5年的规划?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做过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优缺点是什么?在校招的过程中,我无数次的问自己这些问题,思考了很多以前回避的、懒得去想的问题,也对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最后,希望看这篇帖子的朋友能够有所收获。欢迎留言,或是关注我的知乎专栏和我交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douyinkuaishou.cc/?id=10441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