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链”是指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在名字和内涵上,它与“食物链”有异曲同工之处,“鄙视链”就像一个等级制度,拥有越“高级”的品位、爱好或产品的人,常常鄙视他们以下等级的人。实际上,每个人都逃不了鄙视与被鄙视的目光,因为鄙视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顾名思义,鄙视链就是一环一环相互鄙视组成的链,只要有“圈子”,就会有鄙视链的存在。
研究表明,“鄙视”心理多源于各种现实或虚拟的优越感,“鄙视链”的延伸很广,网友根据生活体验,提出了五花八门的符合基本原则的“鄙视链”,比如:玩豆瓣的人鄙视玩天涯的人,看英剧的人鄙视看美剧的人,炒期货的鄙视炒股票的,等等。在这种自嗨中,身处其中的人认为自己处在“鄙视链”的高层,享受着它带来的优越感。
1、社会根源: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鄙视的根源,什么力量造成了不平等暂不讨论,而一旦不平等存在,鄙视的态度可以帮助有权有势的人将其特权表象化。比如:城里人看不上外来务工人员,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看不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金融街的金领们看不上为其服务的快递小哥。
2、动机根源:现实中,某些鄙视链中的人群往往没有明显的社会地位的差别,鄙视从何而来?因为个体在群体中为了生存,在评价自己的时候,会部分依据群体成员身份,同时认为所处的群体比较优秀,这有助于增强自尊、自我感觉良好。群体相对而言规模较小、社会地位较低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见”,也就是即使是比较差的群体也会找理由鄙视更好的群体。
3、认知根源:人们在解释别人行为时,常常犯“归因错误”:热衷于将人们的行为硬性归结于某种内在倾向,而不大理会那些必要的场景因素。比如,群体内的人捐款会被解释为“他很有爱心”,而群体外的人捐款则被解释为“他只是为了出名”。这种对于其他群体行为的归因偏见也成为鄙视他人的有力支持。
总体来看,鄙视链的存在来源于客观的社会阶级、制度、风气或具有客观的优势;另一些则出于维护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相当主观,通常以鄙视别人来说明自己足够优秀,事实是当你被别人鄙视并不能说明你就很差。
1、智商优越感。看英剧的觉得自己智商高,看韩剧的被认为“脑残”;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随便扔一个薛定谔定律出来就能把他们搞晕。
2、年龄优越感。年轻人看不起老年人,00后会说“看你点唱的歌曲,就知道你们是60后的吧”;成人歧视未成年人,经常会说:你这小屁孩懂什么。
3、时尚优越感。新潮歧视老派,这不是说年龄,而是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同龄人也分保守派和时尚达人。
5、小众优越感。人们总是需要一些东西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比如富豪经常用花钱来突显和穷人的区别;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喜欢的东西越小众就越有个性,显得自己品味独特。
鄙视链,虽然是社会上的阴暗面,但是它形成了事实上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成员具有统一的身份认同。若想获得鄙视链带来的好处有个前提条件,就是成为鄙视链中的一环,而不是被鄙视的对象。
在草根流行文化的今天,快手和B站取代了门户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具备独立制造爆款的能力,任何一部新电影推出时,都会与线上视频平台、线下院线签订合作协议,从预热、发行、衍生品、话题互动以及现场活动,都是建立一个个”鄙视链“的绝佳时机。
鄙视链在文化产业中非常普遍,一个简单的概念或说法,就可以将现实社会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概念本身的含义,则有2类趋势:一种,是越解释门槛越低,是努力让听众把事情搞明白;还有一种解释系统,就是越解释门槛越高。很多艺术评论就是属于后者,不看评论,倒还能领会一点艺术品的美,一看评论,这个主义、那个流派,外行彻底晕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为了创造一个鄙视链。比如文人爱用典故或成语,如果是两个都知道这个典故的文人,就会会心一笑,同时心里也很得意,你们不知道这个典故,你们不懂我们在笑什么。这就把其他不懂的人排除在外了。鄙视链就有了,为特定的用户提供了在鄙视链上的地位,同时排斥了其他人,从而实现了“人以群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douyinkuaishou.cc/?id=296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