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快手 > 今年“双11”当天快递业务增速31% 创历史新低 审美疲劳 流量见顶 同质化竞争加剧等是主因
2021
11-16

今年“双11”当天快递业务增速31% 创历史新低 审美疲劳 流量见顶 同质化竞争加剧等是主因

  今年的双11,似乎比往年“冷清”了许多。前几年刷屏的双11晚会几乎消失在社交网络;平台战报也显得更为“低调”;朋友圈里半夜鏖战双11的人似乎比前两年也少了一些……或许是因为监管对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强监管,或许是以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内敛”了许多。

  从上游看,面对网购的喧嚣和收快递的诱惑,有数据称近30万年轻人对“买买买”说不。从下游看,华商报记者计算发现,今年双11当日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3.1%,与之前动辄两位数以上的增速相去甚远,这一增速创下了双11历史的新低。

  各平台的数据,引发了外界关注。公开数据显示,天猫双11交易额增速创13年新低,实时交易数据缺席。相比往年的高调,今年天猫表示不再公布实时成交数据。天猫除了在11月11日头尾两次公布数据后,没再透露更多。

  不过,根据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数据,相比天猫2020年“双11”4982亿元的成交额,今年成交额增速为8.45%。

  对此,中金公司研报在解读双11数据时表示,受到“二选一”被禁止、部分商家因消费大盘疲软而削减营销预算、互联互通未达预期以及直播电商平台的分流,2021年天猫双11最终交易额为5403亿元,同比增长8.45%,低于2020年同期同口径的26%,并创历史新低。

  直播电商表现亮眼,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头部主播马太效应加大。受到高基数、整体消费疲软以及直播带货对部分品类造成的分流影响,市场对双11预期本身不高。中金认为双11正渐渐步入新常态,除了GMV的增长,电商平台也将更多关注商家及消费者两端的可持续发展。

  “实体因为有了电商而萧条,电商因为有了直播而落魄……”谈起双11,有很多类似的网络段子。

  不过,各家平台打法不同。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双11新的增长点。有消息显示,相比2020年,今年天猫的市场份额微跌约1.3%,抖音、快手等新入局者以视频直播等方式正在瓜分市场。

  抖音电商发布的双11数据称:10月27日至11月11日,抖音电商直播间累计时长达2546万小时,直播间累计观看395亿次。其中,商家自播总时长达1227万小时,品牌成交额破千万(含破亿)的品牌达577个,单场成交额破千万(含破亿)直播间282个。

  快手发布的数据显示:“116品质购物节”期间(10月20日至11月11日),电商商家开播数量同比增长52%,其中品牌商家开播数量同比增加391%。超过4000个品牌商家是首次参与“116品质购物节”,整体品牌商品订单数同比增长350%,GMV同比增长433%。快手官方认证的服务商协助商家产生的GMV在整体中占比近50%。

  “总体来看,电商行业参与者更多了,平台激烈争夺商家、争夺用户。”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师莫岱青表示,今年双11除了天猫、京东等“老牌”电商,抖音、快手等“新势力”电商也加入混战,短视频和直播成了销售的“必备武器”。

  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传统电商平台的“客户”正在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抢夺,而这种争夺有加速的趋势。

  “渠道在变,商家也在变,平台的玩法也在变,内卷加速了。”财经评论人士王建红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新型电商开始玩“货找人”,通过社交关系、内容、场景、数据等玩法,根据消费者画像和数据,用种草促成销售。直播电商加速争夺商家和消费者。

  “二选一”被禁止后,更多的商家出现多平台经营。在平台端,根据亿欧咨询调研数据,目前多平台经营商家的占比已经接近60%,其中两平台经营商家占比为36%,三平台商家经营占比达到22%。

  如何通过留住用户、商家,获得更高收益?这是平台发力的重点。11月11日,90后上班族徐先生在某平台咨询选购一款手表。店家客服说,他们在其他平台也有店。徐先生发现,商家多平台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他也正好货比三家。

  “在商家端,多平台经营的现象越来越多,引流的同时也在分流,商家投入产出不一定划算。”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说,“双11”之前叫“持币待购”,然后经过“消费预支”,之后叫“消费透支”,并且集中呈现出线下向线上快速转移的消费现象。

  莫岱青说,双11开场战报华丽数字背后需要理性看待。成交额是指下单量,实际应该扣除未支付量、退货量、刷单量等,挤出水分以后才是真实的GMV。因此,对于数据还需要挤出水分后,真实看待。

  “‘二选一’被禁止我们举双手赞成,毕竟对于我们商家来说,可以在不同的平台进行销售,商品的销量就有望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说,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一位商家这样说。

  从行业发展看,电商行业不再是一家独大的格局,随着后进者实力和数量不断上升,行业格局逐渐处于“一超多强”状态,尤其在反垄断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平台多方面激烈竞争已成趋势。同质化竞争,重合率惊人的高,流量的增量红利止步不前,为了寻找新的机会,他们把目光看向对手。“二选一”被禁止后,平台的多维度竞争便成为新的看点。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1月1—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47.76亿件,同比增长超过两成。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处理快件6.96亿件,再创历史新高。不过,业务量同比增长3.1%,增速创历史新低。华商报记者查询了从2014年至今年双11当天的历史数据发现,从快递量增速来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反思消费主义,从囤货到按需购买,这是一种理性的转折。”西安理工大学扈文秀教授对华商报记者表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电商促销提前导致分流,网购达人们更加理性,刚需购物已成趋势。

  “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扎心了!奔着全年最低去的,居然买了个全年最贵?”……西安消费者陈思发现,一些商家的套路很多。

  饥饿营销、价格误导、数学计算复杂……跟他类似,不少年轻人感觉双11套路、乱象多,背离了初衷,更不想参与了。有年轻人甚至劝说亲友团不要囤货,“囤货不如囤钱”。面对网购的诱惑,豆瓣的“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有近30万人,他们加入“不买组”,能省则省。

  最近,一位网购达人谈起周围朋友对今年双11的“冷清”态度,可谓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双11经过演化,成交额增速持续放缓,而笼罩在电商生意场的“阴影”却不断增多。购物节和直播带货的发展让商品大促日益常态化,让“尾款人”剁手越来越难,中小商家的营销费用却居高不下;反消费主义理念兴起,年轻一代消费者开始提倡“理性购物”;平台借助购物节对品牌的导流和赋能能力逐步减弱,这些都让今年的双11似乎变得“冷清”不少。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今年的双11与前几年的“炒作”相比,感觉到确实是“冷清”了很多,主要是用户都会有审美疲劳。双11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倒U型的抛物线。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双11趋于平常化了,我们感觉到这些电商平台在线下的曝光和活动少了。随着双11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发展空间反而越来越小,战线拉长、玩法复杂,购物体验越来越差,商家竞争惨烈只好玩数字游戏。消费者不再狂热,而是按需购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8.12亿人网购、4.69亿人叫外卖,人们的购物方式、餐饮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财经评论人士王建红分析,根据以上数据初步计算可以发现,大约仅有4亿人不是网民,网购用户规模和电商的流量可能到了天花板。蛋糕的变化不大,可是分蛋糕的人多了,双11成交增幅下降也符合消费与市场发展的规律。对电商平台来说“收割”基本完毕,接下来可能需要布局海外市场才会有新的增量。

  双11毕竟经历了十几年,老一代的网民已经习惯,新一代的网民是否关注,这些都是消费行为的范畴。后续如何再续辉煌,如何老节新过,新的突破口还需要电商去寻找。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