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抖的视频内容分为推荐(发现)、附近(同城)和关注三个模块,这里主要说明推荐模块的算法机制。
根据用户数据和内容标签计算两者的匹配程度,是每个内容产品的算法核心,已经被总结很多次了,其理论大体一致,在本社区搜索“算法”关键词就能找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下面主要介绍热度和发布时间两点。
打开你的抖音,你会看到系统已经为你推荐好了一系列内容,再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些视频的获赞数量基本都在50万以上,中位数大概在100万(刷多了会减少)。
你会发现视频获赞数量基本维持在1万到10万这个区间,有的甚至会出现几千几百,但很难找到过10万的视频。
显然不是,快手的用户已经是其他短视频产品的用户之和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实是因为快手算法特有的“热度权重“。
视频发布初期,随着其热度提高,曝光机会也会跟着提高,此时,“热度权重”起到“择优去劣”的作用。而在视频热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它的曝光机会将不断降低,此时,“热度权重”起到“择新去旧”的作用(其实是为了给用户平等的展示机会,后面会讲到)。
在抖音,你会发现很多视频其实几个月前就发布了(验证这一点,只需要在评论区不断下翻即可,可根据早期评论的发布时间进行推断)。因为用户一般不会在乎短视频是不是最新的,
而在快手,大部分视频都是近期发布的,再远的视频也是一个月内(在视频界面右下方有时间标注)。
那么,前面提到的“热度权重”和“发布时间权重”对于用户来讲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短视频的用户大体分两种:一种是“看视频”的看官,一种是“拍视频”的制作方。这里,我们把看官的注意力比作一个蛋糕,而制作方比作分蛋糕的人。
首先,我们来看分蛋糕的人。在抖音,分到大量蛋糕的用户还会继续加快分蛋糕的速度(高热度会不断提高曝光机会),头部用户集中了大量的用户注意力资源,这种中心化会让普通制作者、草根制作者难以被关注(这与微博颇为类似)。
(高热度和旧视频曝光机会会大大降低),因此会有更多的人分到蛋糕,这也体现了快手的理念——希望所有用户都能展示自我,
对于看官来说,抖音给了他们大量的优质资源,这些都是经过大量用户检验,而放到推荐模块的内容池的视频。而快手只是经过初步检验就根据用户喜好开始推荐了,所以会有很多小众和“乡土”的内容。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快手会沦落到被整改的尴尬境地,因为“三俗”生产者总能找到自己的市场。
与其他短视频不同,抖音的录制功能别具一格,先选音乐再根据音乐录视频,而不只是充当背景音乐。
每当视频的动感与音频的调子相重合时,会大大刺激观众的感官,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玩法,比如:对口型、拍同款等,增加了趣味性、可看性。因此,抖音会给人一种“酷炫”的感觉(但是拍摄门槛也抬高了)。
一打开抖音,便进入了播放界面,接着依靠上下滑动来更换视频,嗯 … 这种状态可以维持一个多小时 …
这种懒人式交互大大提升了用户粘性,不过也削弱了用户改变“状态”的意愿,即附近模块、关注模块的使用几率将会降低。由此,用户的注意力又被“粘”在了头部用户的优质内容上,中心化进一步加剧。
与之相反的,快手的推荐(发现)对用户并没有那么大的粘性,三个模块的交互方式相当,都是瀑布流布局,并且快手的启动页是用户上一次退出的页面。
比如:上一次在同城离开,下一次启动页会是同城模块,关注模块也是如此,这样,用户选择的自由度“无形”地增加了。同时,快手也因其同城和关注的高使用频率,而在社交属性上更胜一筹,而不仅仅是一个娱乐软件。
其实快抖的算法与交互设计是相辅相成的,抖音的算法决定了它的视频更加优质,因此不需要用户做太多的选择,适合逐个播放,也减少了用户操作负担和选择负担。而快手视频的优质密度没有那么大,需要用户选择播放,在操作上会繁琐一些。
回忆一下我们使用抖音的时候,是不是一般会看完整个视频再播放下一个,很少掠过。而使用快手的时候,我们通常要掠过几个,才能选出自己想看的视频。
因此,“滚动播放”更适合抖音,而瀑布流适用于快手(其实快手也可以尝试美拍的“瀑布流+滚动播放相关视频”的交互设计,或者抖音附近模块的“瀑布流+滚动播放下一个视频”的交互设计)。
被央视点名之后,快手CEO宿华做出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反应,没有极力为算法辩护,而是发表了《接受批评,重整前行》的声明,“社区运行用到的算法是有价值观的,因为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算法的缺陷是价值观上的缺陷。”
快手的道歉让人联想到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此前呛声今日头条的观点,“技术是有价值观的,取决于你做什么。”在算法是否中立的话题上,深处其中的快手在舆论面前已然做出了选择,即算法也有价值观,前提是你想用来做什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douyinkuaishou.cc/?id=27297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