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3月3日电(记者许正)深冬,久居中俄边境老爷岭深处的梁奉恩有了一个大发现:自家房后林子里竟出现了一串清晰的东北虎脚印。
这让黑龙江绥阳林业局暖泉河林场这名年过六旬的东北虎巡护员感到无比兴奋。搜集东北虎的踪迹是他现今最主要的工作。
他俯身拍照时却发觉,一旁的树在沙沙作响,自家的狗也在远处开始狂吠。“嗷”的一声虎啸让他警觉:这只老虎就在附近。
“当时我的汗就出来了,一摸脸上汗就在淌,赶紧往后退了几百米。”回想那日的情形,梁奉恩至今仍心有余悸。
梁奉恩曾是当地有名的猎人,一辈子鲜有感到害怕的时候,人们送他外号“梁炮儿”:一是说他枪法准,二是说他胆子大。
过去,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形容北大荒丰富的物产。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林业生产仍在进行,人们都夸老梁“野兔、野鸡啥的,一打一个准”。 在物质匮乏的年月,这些曾被视为不可多得的“野味”。
然而,这些林木和动物正是东北虎赖以生存的给养。当他们感到林子里动物越来越“薄”的时候,才发现虎啸声也越来越远。
多年采伐已对野生东北虎栖息地造成破坏。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老梁和其他老猎人感到,那句“山中无老虎”的俗语正在成为现实。
“冬天下完雪后,雪地里连动物脚印都少了。”老梁感叹,“我们这些以前的老猎人聚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大家都说,这山里有活物多好,打它干啥啊。”
此般情形也使当地逐渐加强森林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意识。2004年,老梁被绥阳林业局推荐给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成为东北虎巡护员。
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老梁等老猎人手中的猎枪被收缴,捕猎野生动物被严令禁止。数以万计的伐木工者放下斧头,保护这片森林成为首要任务。
“更主要是自己思想上的转变。我离了山活不了,这里变成秃山可不行。连我媳妇都说,你要是再打猎,就像打自己脸一样!”老梁说。
老梁继续上山。他带着GPS沿着东北虎等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行走,一边走一边查找它们的活动踪迹,再认真做好记录,最多的一天徒步走了42公里。
老梁在山里长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对“山上任何稀奇古怪地方都熟悉”,野生动物的习性摸得清。大雪过后,他总要来到山上缓坡处雪最厚的地方。他知道,下山的狍子很容易陷在雪地里而被饿死。于是,他带上玉米粒往里面投食,给它们送去“救命粮”。
停伐以来,黑龙江林区森林生态得到明显恢复,野生东北虎踪迹频现。如今,再走进老爷岭,雪地上到处分布着野生动物大大小小的脚印。老梁能够一眼分辨出,哪一串是狐狸,哪一串是獭兔。但他最留意的还是野生东北虎豹的脚印,采集的图片和数据成为研究野生东北虎豹活动的重要参考。
老梁没有和凶猛的野生东北虎正面相遇过,但多年的巡护让他对这位素未谋面的“朋友”十分熟悉。“四五月开春后,野生东北虎来得最频繁,它们要经常巡视自己的领地。”他说。
梁奉恩在保护区内巡护时常常自备干粮,到了午饭时间就这样随处找一个石头就地随便吃一口。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林海雪原深冬异常寒冷。老梁穿着厚重的衣服,帽子和眉毛染上一层厚厚的白霜。中午时分,他掏出自带的馒头和胡萝卜匆匆充饥后,又继续上路。大山里万籁俱寂,只听到靴子踩在雪地上的嘎吱声。
尽管城里的儿子多次劝说,已到退休年纪的老梁仍然不愿下山。老梁说,在老爷岭这片山,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下山干啥?山上多好,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他说。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douyinkuaishou.cc/?id=25340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