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快手 > “我在抖音、B站学做饭”
2020
03-16

“我在抖音、B站学做饭”

  这一代年轻人也是人,他们也得喂饱自己的肚子,只不过他们学做饭的方式好像有点不一样。

  在“学做饭”这件事上,菜谱美食类应用依然受到欢迎。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月活跃用户数为1374万的慢应用“下厨房”在2020年春节的大年初三迎来第一次宕机,1月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479万,环比大涨7.7%。

  而另一批年轻人则更喜欢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观看美食类内容。在B站的《宅家抗疫大数据报告》中,在本次抗疫期间,“宅家美食”类视频累计播放5.8亿次;而抖音的数据也显示。春节期间,抖音上和不出门相关的视频多达237万个。其中美食类凉皮、电饭煲蛋糕投稿量超过120万,美食类总播放量突破407亿次。

  在这庞大的浏览量之中,有一部分美食视频突破了短短1分钟的限制,变成了视频版的菜谱,进而成为了一碗排骨饭、一盘意面或者一份早餐。

  在巨大的城市里,所有人都宅在家里做饭确实是个非常的任务,而这些开始做饭的年轻人也在厨房里思考着。我们和5个在假期认真做饭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在哪里学做饭、最拿手的菜是什么以及“做饭”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特别喜欢在抖音看做饭的视频,每次看到都饿疯了。比如看到我看徐大Sao的炸鸡吃播,就觉得好好吃,很想“搞点夜宵点心778”。这种时候就得看食材有没有,要是正好家里啥都有,而且看起来挺简单,就想试试。

  我觉得实际操作起来,抖音比传统的图文菜谱好,更容易一些。比如,抖音会告诉你用一个鸡蛋,下厨房告诉你40g,要是没有秤的人,怎么知道40g是多少呢?哦,不过鸡蛋有大有小,也倒也是个问题。

  我现在最拿手的是黑椒芝士意面,是在微博上学的。后来发现好多博主都是多平台发,其实这些内容都是多平台重复的。

  总的来说,我还是喜欢看视频,看完视频特别有做的动力。缺点就是,看视频不能做特别复杂的菜,只能学学简单的快手菜。

  我以前一直不太会做饭,是从不去厨房的那种人,家里冰箱永远空空如也。后来是去英国读书,有时候熬夜写作业,饿了发慌,然后学了一些快手菜,包括煮意面,我最拿手的是土豆烧牛肉,照烧鸡块。但做饭这事对我来说,一时兴起做一下可以,如果需要我经常做,我可能马上就蔫了。

  我和我爸妈在北京一起住了一个多月了,过了一个难得的亲子假期,爸妈吃到我做的饭挺开心的,但是后来也比较诚恳的表示:“以后少做一点吧”(微笑)。

  我一般在B站上学做饭,下厨房也看的。最近在B站上和《日食记》的姜老刀学做了大盘鸡和意面,我感觉算是成功的吧,还蛮好上手的。可能做出来不是很正宗,但是味道是好的。

  1,比较有趣味性,像日食记这种拍得比较好的,我不做饭的时候也会打开来看;

  2,能看到食材和调料的选择和用量,对于中餐来说,相比数字计量(几克几毫升),眼睛看到的用量更易把控;

  缺点的线,不如图文菜谱一目了然,需要看完整个视频才能了解做菜过程,比较费时间;

  2,不适合一边看一边做,因为做菜跟不上视频的速度,时长要退回几秒前看步骤,没有图文菜谱方便查阅

  我是平时就会看美食博主的视频的,很多时候也不是为了做饭才看,就是觉得减压。单就从做饭这个目的来说,我在B站和下厨房的时间大概是5:5吧,但是算上娱乐消遣的时间,看视频的时间就远远不止了。

  我平时在国外的视频网站和B站学做菜比较多,主要是小高姐、王刚、爱做饭的芋头sama、绵羊料理、黑猫厨房、马壮实这些博主。

  能在B站看的都会在B站看,毕竟有弹幕比较欢乐一些。看做饭视频其实主要还是追求视觉享受,在实际下厨的时候,也会参考图文教程会下厨的时候看,或者在视频的评论区找“课代表”(形容评论区擅于总结视频重点的网友)。

  没课代表的话,就自己记录一下,比如烘焙的方子,可能有时候你一下子不想做那么多,那么还得拿出excel,拉一个公式,等比缩小食材的比例。毕竟对于新手来说,绝对不能犯那种配料比例错误导致失败的错误,宁可用厨房秤和量杯一点点量,当成化学实验去做。

  慢慢做饭多了,倒也会对调料有一种感觉。比如说,有的调料多加少加其实差别也并不大,比如蚝油。而有的调料,比如老抽和盐,这俩加多了除了水冲一遍基本就没救了。我现在做饭都很少放盐了,因为生抽里本来也带咸味,或者豆瓣酱什么的,也带咸味的。

  做饭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往特殊时期要应付的苦差事的方向走了。

  我在抖音和下厨房学做菜,没有特别关注哪位博主,主要还是关注做的菜是什么。因为从做菜层面讲,我觉得其实各个博主讲的差不多,只是看具体这道菜操作复杂度吧,太复杂的我就不跟着做了。

  一般在抖音上看到的菜比较随机,看到了不错的就下载收藏;而在下厨房上主动搜索比较多。两者各有利弊,视频的好处是,可以下载下来回放,手法比较清晰。

  我学了许多菜,其中最喜欢的一道盐焗螃蟹是从抖音学的,而这两天新学的桃胶是在抖音看到了桃胶的好处,后来在下厨房搜的做法。我还学会了做韭菜盒子,昨天一边开会一边揉的面,整整弄了3个小时,才做好韭菜盒子,太难了。

  我都想着再憋家里久点,我就直播做饭了,哈哈哈。前几天开开会就忘记关火,我的同事们就说,说要是直播肯定有人看热闹。

  做饭对我来说是偶尔的乐趣,是生活小插曲。等疫情过后,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在家做饭了。

  我以前做菜,都是在百度随便搜一个菜谱做哈哈。最近开始看抖音做。在抖音跟林依轮学了海天黄豆酱烧豆腐,口味好评,学起来很简便,然后味道也很不错。

  我感觉,抖音有个好处,是它的视频下面有很多评论,会有一些人分享自己跟着学的时候的真实感受,就有一种有参与感和互动的感觉。每个评论的人关注的点可能不一样,很有意思,比如同样看一个林依轮做饭的视频,有的人关注点在锅,有的人关注点在灶、还有人关注点在林依轮……哈哈哈,抚慰吃货独乐乐的寂寞心灵,顿时有种热闹的感觉。

  我平时在国外的视频网站、B站、下厨房看做饭类的内容,喜欢看小高姐,美食台,火哥,萝洁塔,MASA,马蹄这些博主。

  按照视频做饭的优点是,视频的信息量其实比图文菜谱大,因为过去我们常用的图文菜谱一般是UGC,大家往往写得比较简略。而做视频的相对比较专业一点,按方子做出来是什么样,视频里就可以验证,一些细节也不容易遗漏,更容易命中比较好的方子。看视频做菜肯定能行,但是如果没有做饭的基础,那肯定也会有一定概率翻车。

  对于老手而言,无论是视频还是下厨房这样的菜谱网站,都只是一个参考借鉴,真正要做好还是靠自己的实践和理解消化、调整迭代。

  饮食这种东西,当它作为一日三餐,它就显得稀松平常。就好像我现在可以说,我家亲戚似乎有一大半都是美食家,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但我以前从不这么看他们,他们自己也不这么定位自己。而当你被迫,或者主动地跟熟悉的饮食产生距离,它们才显露出不同寻常。

  同理可得,如果一个人下厨是为了三餐之必需,那么他多半也没什么闲心去思考下厨这件事情本身。我以前下厨,多是在周末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非常乐于探索和迭代。这个漫长的社会大隔离时期,目前每天下厨半个月,对我来说也不过是一个漫长的娱乐活动。所以我尚且还有闲心去思考下厨这件事的不同寻常。

  对家乡味道的思念,是我走进厨房的原始动力。女朋友喜欢并欣赏我在厨房中探索出的各种味道,包括我的家乡味道和她的家乡味道,使我乐在其中。当我们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接触到地球各个角落的美食,我们又可以想办法将它们带回我们的厨房,我们的厨房将会成为这个星球的文化缩影。

  食物,是人们饿的时候会想的东西。它代表了人与故乡的分离,童年的消逝,代表了行走的足迹,人与人的相遇,未探索的世界……在这个越来越充满危险和危机的世界,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唯一确定的东西还是那些千百年来人们喜闻乐见的味道。能亲手把这些味道生产出来,这使人感到安心。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