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评论我不是第一次收到,之前还有人评论,B站上的平均月薪估计不到3千块,收入越低的人越喜欢刷B站,越无聊的东西浏览量越高。
2012年成立以来,B站一直不温不火。2019年突然全面爆发,其中知识学习类的观看用户数在这一年突破5000万,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
2020年,原先的“科技区”不够用了,B站上线了一级分类“知识区”,与动画、舞蹈、音乐等传统分类平起平坐。
我呢,平时没太多娱乐,B站可以说承包了我的不少休闲时光,看看别人云养猫、美食做饭、生活vlog等等,各种疗愈。
有时刷到一些知识型内容和不错的观点,我就可以作为文章素材。平时我也经常在B站刷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综艺,配饭佳品嘛,看完之后写写影评,转为输出。
而是说如今的信息平台,你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幅面貌。
描绘美国人分化状况的《消失的邻居》书里有个观点:“科技让人们快速连接到有共同兴趣的人,但也更容易躲避不同的兴趣。”
美国《科学》杂志上有一篇对1000万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文章,结果显示:最重要的信息过滤器并不是算法数据,而是自己。
很多人手机里同时装了N个社交或内容app,实际上心里是有风格定义的,甚至存在鄙视链。
比如快手都是土味吃播啦、知乎是人均百万的装X大佬啦、B站都是低龄键盘侠啦;比如A平台更高级、B平台不入流、C平台骂战多。
我关注的一位知识领域博主,拍学习干货类视频,包括教大家如何有效阅读、如何用思维导图、如何背单词等等。一年左右就有了100万抖音粉丝、20万小红书粉丝,此外她在知乎、公众号等偏文字类的自媒体渠道也做得不错。
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有没有收获、有没有成长、有没有从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些什么,整天纠结社区好不好这类问题压根没意义。
哪怕是学习氛围再浓厚的软件,上面也充斥着不少没有意义的信息,也有无数人迷失其中,步步堕落。
哪怕是娱乐氛围再浓厚的社区,有些人照样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打拼出一方天地。
2个月时间抖音涨粉1400万。最为出圈的,当属他和马爸爸PK口红带货的短视频,从此跻身顶流带货主播梯队。
之后关注不断攀升,成为从建站以来3个月粉丝增长最快的up主,也是第二位粉丝过千万的up主。
如今信息面愈发多元,内容平台愈发丰富,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机会。
如果真的刷刷软件就能摧毁一个人的价值观,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原本就没有成形的价值体系。
大意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于是20%的精英给80%的大众提供大量娱乐和游戏,就好像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以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慢慢适应和接受现有的生活状况。
不少人纷纷论证这条“ 理论”,痛斥游戏、短视频、肥皂剧、流量综艺的危害性,低成本的快乐导致人们的大量时间被占用,甚至把它们理解为是富人对穷人的控制手段。
但对有些人来说,不玩游戏、不刷视频,他们真的就会去学习成长、去努力挣钱吗?
不是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娱乐项目,才导致你迷失其中。而是你追求的本来就是低成本的即时满足感,才迷恋上了那些娱乐项目。
想学的人,会把游戏当做轻松的精神spa,团战一把回血后再继续学习;不想学的人,你就算把抖音快手B站知乎微博游戏全部灭了,强迫他们拿着书他们也会放空的。最后还告诉你,是那本书写得不好,导致他无法学习。
就像网上经常有30岁之前一定要有多少钱、25岁之前一定要谈几次恋爱、内卷注定让年轻人堕落等内容,假如你照单全收,分分钟就被摧毁三观。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很多人以为他们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新排列自己的偏见。”
我有个习惯,刷公众号或内容平台,看到有意思的观点或内容都随手记录,或者作为文章素材,尽量输出些什么。
发朋友圈聊几句看法、打开备忘录写几句心得、在留言区提出建议和观点,或与博主互动。
角色转化一下,你看待事情的角度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因为这是一种将碎片知识,以低门槛方式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方法。
娱乐时就放松地娱乐,友好互动。这话听着像废话,可有些人特别喜欢与人争论对错,或是抓住一个细节拼命放大、参与骂战、自以为旁征博引地冷嘲热讽,吵个几天几夜,除了一肚子气,啥都没有。
互联网虽然是个虚拟化环境,但要知道——言即肉身。恶语说多了,身上多少会沾染上恶人的气息。
在信息海量的今天,无论科技如何发达,选择去看什么、去吸收什么的权利,终归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不想被五花八门的观点牵着鼻子跑,就需要学会判断与筛选信息,再独立思考后吸收消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ouyinkuaishou.cc/?id=49167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