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快手教程 > 人民日报9月时评集锦跟着时评练思想学写作!
2022
11-11

人民日报9月时评集锦跟着时评练思想学写作!

  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中国人民鼎力支持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重大胜利。

  事实早已证明,孟晚舟事件是一起针对中国公民、旨在打压中国高技术企业的政治迫害事件。2018年12月1日,在美国一手策划下,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转机时,在没有违反任何加拿律的情况下被加方无理拘押。美方对孟晚舟所谓欺诈的指控纯属捏造。尽管美加一再滥用其双边引渡条约,以法律为借口为其迫害中国公民的行径辩护、开脱,但国际社会都清楚,美加所讲的法律不过是服务于美国巧取豪夺、打压异己、谋取私利的工具,毫无公正性、正当性可言。

  在孟晚舟事件上,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维护本国公民和企业正当合法权益。在获悉孟晚舟被无理拘押相关情况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提出严正交涉、表明严正立场,并第一时间向孟晚舟提供领事协助。此后,中国政府一直强烈敦促加方释放孟晚舟,切实保障其正当合法权益。亿万中国人民发出了响亮的正义呼声。孟晚舟平安回到祖国充分说明,中国、14亿多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是中国公民最坚强的后盾。

  孟晚舟事件充分表明,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国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治胁迫和滥用司法行为,绝不允许中国公民成为别国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任何人、任何势力妄想这样干,中国人民都绝不会答应。

  孟晚舟事件的实质,是美国试图阻挠甚至打断中国发展进程。中国所作的努力,维护的不仅是一位公民的权利、一家企业的权益,更是在维护中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权利。透过孟晚舟事件,中国人民更加清晰地看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百折不挠办好自己的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坚信,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畏风浪、直面挑战,风雨无阻向前进,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这个中秋节,有人说“粤港澳大湾区”成了最热的词。总参与人数超过1.9亿、总销售额突破千亿元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节”,仅大湾区的月饼,20天内就卖出超过900万件。香港、广东的几家知名月饼品牌,甚至创下销售超百万件的纪录。一台“湾区升明月”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一首主题歌《湾》,创造了很多平台的传播纪录。如果说此前“大湾区”这个词还有一部分人不熟悉,那么最近这段时间,大湾区俨然成了最吸引人的“网红”。

  大湾区成为“网红”不仅仅是让大家记住这个词,更是背后迸发出的实力与活力。单以月饼为例,内地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广式月饼走出大湾区、走向全国打开了广阔空间。没有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没有内地的支撑作用,很难想象一种食物、一类商品能够迅速走红。大湾区内生产要素齐全、交通运输便利,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最优质的营商环境。有的香港月饼品牌,把研发团队和工厂设在香港,而电商、直播团队和物流仓库放在深圳。月饼在香港生产完成后,只需1天,就可以完成手续、运抵深圳仓库,再从这里快速发往全国。大湾区速度、大湾区效率,成就大湾区品质。在大湾区发展的企业,正在分享更多实实在在的红利。

  速度与效率背后,关键词是“融合”、是“联通”。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硬联通”,还是规则、机制、政策衔接等方面的“软联通”,如今的大湾区,日益成为一个内部相互协调、彼此融合的有机体。不久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发布,从吸引澳门居民就业创业,到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从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到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深化粤澳合作、深港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必将助力粤港澳三地的“制度之异”转化为“机制之利”,促进大湾区内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动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全球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中国,港澳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中国内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港澳搭起了能够“唱大戏”的舞台。在香港、澳门,如果只局限于一城一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些问题看上去很难解决。但如果放在大湾区甚至全国的范围,相应的问题往往迎刃而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港澳的坚强后盾,也是港澳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支撑和底气所在。

  新时代,港澳的发展与内地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香港、澳门来说,“一国两制”是最大的优势,国家改革开放是最大的舞台。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一定能够确保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继续书写“一国两制”成功推进的崭新篇章。

  赏明月、吃月饼、看晚会,是许多人过中秋节的固定项目。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多台中秋晚会同期竞技,精彩纷呈。交响乐版《觉醒年代》,让人热血沸腾;创意舞蹈《墨舞中秋帖》,将中国书法名帖《中秋帖》与表演融合;满载时代记忆的粤语金曲《敢爱敢做》,瞬间把人带回过往的流金岁月……不少节目凭借精良的制作、深厚的意蕴、满满的情怀火出了圈。

  “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节串联着古今;“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寄托着牵挂。对亲人团聚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对国泰民安的企盼……这些,是中国人的普遍情愫,是中秋节的永恒内涵,也是中秋晚会不变的主题。所以,当《乡愁》《灯火里的中国》《但愿人长久》这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无论身在何处,总能被戳到、被打动。这背后,不仅仅是关于歌曲的共同记忆,更是割舍不断的亲情牵念,是始终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也正是基于同宗同源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中秋节的意蕴足以超越时空,在两岸三地海内外引起广泛共鸣与共情。

  晚会年年办,今年更不同。不少观看中秋晚会的网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直观感受,那就是流量偶像少了,实力唱将多了;浮夸堆砌少了,国风古韵多了。这种变,是治理之变,也是思路之变。近段时间,中宣部、广电总局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抵制“唯流量”“唯颜值”的畸形文化,净化文娱行业生态,引导创作回归本源。“去流量化”“去饭圈化”成为今年中秋晚会的一个显著标签,折射出文娱行业激浊扬清的生态之变。另一方面,今年以来,一些精品佳作将创新与传承完美融合,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也为如何打造高品质文艺晚会提供了借鉴、拓宽了思路。

  从“明星引流”到“内容引流”,在今年中秋晚会中,内容创作者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也让文化开掘迎来了新的热潮。从河南卫视主打“非遗的美,超越你想象”,用晚会串联起非遗元素,到陕西卫视以“送你一个长安”为主题,融入秦俑、唐诗、戏曲等内容,这些各有特色的晚会,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努力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独运。与此同时,新的潮流文化也不断为传统文化增色添彩。比如,海派非遗剪纸与街舞舞者“跨界”合作,中秋晚会和直播购物深度联动,这些新玩法让传统文化更加可亲又可近。中秋晚会以“文化”“情怀”“国潮”等为切入口,在明星流量的赛道之外,打开了新的创作天地,带给观众无限惊喜。

  最是文化余韵流长,最是家国魂牵梦萦。央视中秋晚会首次在海外同步播出,不仅更快抵达海外华人,也更好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大湾区举办“湾区升明月”中秋晚会,集结两岸三地演艺明星,联手打造视听盛宴,这背后是大湾区加速融合的趋势;《繁星璀璨的天空》致敬为国出征的航天英雄,激荡起无数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创新展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中秋晚会对现实的深切观照,也在人们心中激起奋斗追梦、强国有我的深刻思考。

  “希望各大平台纷纷卷起来”,网络上这样的呼声不在少数,显示出人们对获得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期待和渴望。从别出心裁的“开盲盒式”宣传推广,到幕天席地、把城市当取景框的舞台设置;从“网剧+网综”的节目编排,到“晚会+直播”的跨屏互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化和技术的叠加、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促进,今年多台中秋晚会的创新突破启示未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耕内容、深挖价值,才能更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对于创作者而言,这也是真正的“流量密码”。

  此刻正在刷手机的你,是不是已经习惯于让“玩手机”占据你的闲暇时光,让很多生活细节被手机“绑定”?手机上的“日均使用屏幕时间”和“拿起次数”只升不降,成为“数字改变生活”的另类缩影。渐渐地,挣脱“绑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意愿。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微信页面逐渐被各种未读消息占据:一句“在吗”让你不得不立刻现身、在线沟通,一段“@所有人”让你不得不查看通知、回复“收到”,一条条朋友圈互动也展示着有多少人对你的分享津津乐道。而更多的APP也以各自的方式刷着存在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微博向你展示着“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将魔性贯彻到底”的抖音、快手让你在画面与bgm的碰撞中停不下来;“一划到底”的知乎、豆瓣带你不断“嗑糖”“吃瓜”“求科普”;“种草—拔草”的小红书则为你呈现名目繁多的所谓“潮流”……一时间,集齐“各路神仙”的我们,仿佛真的“手机在手,工作生活全都有”。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而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6.2小时。毫无疑问,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手机牢牢地占据。然而,过量的信息、更多的互动却未必带来更好的结果。社交媒体上时不时涌现的消息将时间切成碎片,我们如游牧般地四处“点一点”“看一看”,信息洪流下的删繁就简变得更加艰难;基于个性化推送的短视频APP同样“入坑容易抽身难”。沉溺其中的我们往来穿梭,“不穷尽更新不罢休”,无谓地消耗着大量时间。对消息感到焦虑,对弹窗感到不适,对使用感到疲惫,当信息不再能带来有效的资讯、有价值的沟通,所谓“信息倦怠”也就由此产生。

  正因如此,不少网友开始追求“数字极简生活”,不断进行着“断舍离”的尝试。有的提出“卸载手机应用”或建议“只在电脑端使用”,却终究难逃“治标不治本”;有的尝试“用回老人机”,却因为缺乏移动支付、健康码功能而遭遇种种不便;有的基于备考需要,对手机“不带、不看更不想”,而“斋戒”式逃离对更多人来说却难以复制;还有的推荐起了“专注软件”“自律神器”,有的年轻人用上了适老版APP……种种尝试,都是为了摆脱“困在手机里”的窘境与无奈。

  没有人能做信息社会的孤岛,但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与数字技术的距离。当过多的时间精力被手机占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己生活的“失控感”。尝试放下手机,追求“数字极简”,其实质是想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正如在电视时代,有学者号召大家不做“沙发马铃薯”,不甘于被动接受电子媒介的“驯化”,这种自觉与自省在数字时代将促使着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媒介的关系。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这种延伸不应该是畸形的、冗余的甚至是干预的,而是适配的、互补的乃至融合的。

  对于手机,应该怎么办?我们不妨参考提出“数字极简主义”这一概念的学者卡尔·纽波特的建议,“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不让宝贵的时间被无谓的浏览所绑架,不让有限的注意力被无用的信息所侵蚀。因为,比逃离手机更重要的是专注自我,比网络世界更真切的是现实生活。或许手机正不断努力把大千世界浓缩进几个应用软件,但世界的纵深与厚重、立体与多彩却永远值得真诚面对、亲身探寻。网友们的种种尝试,也正是为了更好地望向“屏幕外的世界”。

  面对手机,从沉迷与依赖,到自省与自觉,无论选择什么方式来保持专注、实现“断舍离”,我们都有理由期待,“数字极简生活”终将成为“数字自由生活”。手里的手机,我们或许不敢妄言“离得开”,但一定可以“放得下”。

  从400公里高度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出发,一个小小的人类飞行器向着蓝色地球回归,在天地间划出一条壮丽而优美的轨迹。北京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 34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降落在大漠之中的东风着陆场,回到阔别3个月之久的地球家园。

  这是时隔5年,神舟载人飞船再次实现中国航天员天地往返的壮举,标志着我国取得了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对我国空间站工程按计划推进有着重大意义。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9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也为未来的飞行积累了丰富经验。神舟十二号成功归来,刷新了我国空间站建造的进度,也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能力提升了一大截。

  从航天员回到地球出舱那一刻的熟悉笑脸上,我们笃定的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次进步。作为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意义重大,成果喜人。搭起“一字型”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在太空筑就中国人的“太空新家”;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并成功完成两次太空漫步……从“太空一日”,到“太空90天”,跨越的不仅是日子,也是中国航天进步的台阶;记录的不仅是天数,也是航天人奔跑的步履。对比中国航天员7次“太空出差”的条件和体验,变化的是为实现飞天梦的登攀高度和航天科技的飞跃幅度,不变的是航天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向着科技自立自强一往无前的执着奋进。

  从一张张年轻而不失沉稳、从容而不缺自信的航天人面孔,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航天的精神密码。火箭发射倒计时口令的清脆自信,火箭、飞船总装车间里面对一颗颗螺丝钉的小心翼翼,航天员出舱时地面支持小组的全神贯注……从弱水河畔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南海之滨的文昌发射场,到各大航天测控站、大洋之上的航天测量船,正是无数航天人共同托举航天员飞天、在太空搭建起中国空间站。为了用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方式迎接航天员归来,着陆场地面搜救队员们常年备战,时时穿越无人区,在高原草地、沙漠戈壁不惧风暴和严寒酷暑,练就过硬搜救本领。几代航天人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而这种精神又不断激发和推动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赤诚奉献、奋斗不止。

  从欢乐的天地互动,我们也感受到科技进步、国家富强所带来的美好和喜悦。“太空出差”的经验日趋丰富,不仅使航天员更自信,也让熟悉飞天场景的老百姓从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中找到乐趣。航天员和奥运冠军的“天地对话”被推上了热搜;航天员在拍摄的绝美照片更是激起惊叹;有人笑称“神十二”航天员“太空出差”三个月回来,正好赶上过中秋节……太空精彩生活、太空惊艳大片、太空热点话题的背后,正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是以星辰编织的梦想纽带。这条纽带,串联着少年人向往探索太空的好奇,激励着成年人不被困难打倒的奋斗,也牵引着所有人向着美好的未来出发。

  多年以后,人们回溯网络游戏发展史,一定会记得今年9月这个特殊时间点。伴随“最严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规定”的出台,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道社会治理必答题,有了最严格、最有力的答案。然而最近一张“60岁花甲老太太凌晨三点排位”的网传图片,却提醒我们,如何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落到实处,这场治理考题刚刚开了个头。

  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不言而喻,许多家长也是“苦网络游戏久矣”。数据可见一斑。《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当中,有62.5%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一玩起游戏,眼睛就像‘黏’在手机上。”网络游戏一旦成瘾,不仅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更容易导致价值观、行为方式的走偏。正因如此,从新修订的未成年保护法中提出“防沉迷”的明确要求,到指导网络游戏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再到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段时长,国家出手不断加码防沉迷的“硬招”,赢来纷纷叫好。

  但也要看到,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互联网不那么普及的时代、背着家长和老师去网吧开始,这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缠斗”就“难解难分”,在手机触手可得的当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近有媒体调查发现,网络上可以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游戏账号租卖已形成灰色产业链。此外,虽然部分游戏平台设置了“防沉迷系统”,通过实名认证等方式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但仍然有不少未成年人利用网上找到的身份信息绕开系统限制。就拿“60岁花甲老太太凌晨三点排位”这个事来说,该账号曾屡次被判定为疑似未成年人操作,不管是“家长代孩子过人脸”,还是“租售账号代过人脸”,都折射出防止网络游戏沉迷,还需要下更大力气。

  思考青少年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游戏,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抓住治理的“七寸”。从客观层面来看,网络游戏的成瘾性的确非同一般,类似“装备”“排位”“技能”“奖励”“活动”等设计点,让人们在游戏中不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不愿意放手”,别说自控力弱、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的青少年了,就连一些成年人也是欲罢不能。而铺天盖地的广告、大量网络水军的诱导,也在推波助澜。从主观层面来看,哪类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也是有大量研究的。一份调查显示,“从小缺乏良好用网习惯”“家庭生活缺少亲情、陪伴、监管或家庭结构不完整”“日常生活乏味、缺少伙伴、学习压力大、沟通能力差”“成长中存在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这几类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说,防止网络游戏沉迷既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监管部门、游戏平台、家庭学校,没有一个环节可以缺位。现在相关政策划定了硬杠杠、提出了硬要求,下一步堵上平台机制漏洞、完善防沉迷举措、压实平台责任、强化家庭责任,才能形成治理合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其中家长的作用有没有发挥好,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实中,有的家长对孩子玩游戏不加限制,动辄把陪伴孩子的责任交给手机;有的自己都玩游戏、刷视频“根本停不下来”,又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培养好的生活方式呢?家长要筑牢第一道防线,更要以身作则。

  当然对待网络游戏也需要理性、辩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大可不必,关键在于合理、健康、适度。今天的青少年处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技发展的利好同时,也需要为他们“网络生活”营造更好环境。比如,游戏企业能不能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发一些有益成长的产品;再比如,如果养成良好网络使用习惯、提高网络素养,也能像学科教育一样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是不是能够改变防沉迷“年年抓、年年跑”呢。

  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相信不少人会心一笑,已经知道了今天要聊的话题。最近,一个自称“反诈主播”的警官老陈,在直播间与不同领域的网红主播“连麦PK”,宣传反诈骗知识,号召大家下载反诈防骗应用。别具一格的对话,出其不意的效果,给直播间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正能量。

  “您好,我是反诈主播,请问您是什么主播?”伴随着老陈的“灵魂发问”,另一边连线的网红主播微笑瞬间凝固。面对镜头对面凛然正气的“警察叔叔”,这群习惯在粉丝面前“花枝招展”的网红主播们竟也有些措手不及,“语无伦次者”有之,“自证清白者”有之,“蹲地抱耳者”有之……短暂的误会解除后,老陈迅速进入正题:介绍国家反诈中心APP,希望对方帮忙宣传反诈防骗。从惊愕忐忑到欣然应允,网红主播纷纷化身反诈义务宣传员,对自己的粉丝“苦口婆心”。一场场充满张力、极具反差的“魔幻连麦”,将反诈意识注入无数粉丝心中,国家反诈中心App也因此跻身多个应用商店的下载榜单。

  有网友表示,“看老陈的直播连麦就像是在看系列反诈连续剧”。事实上,警官老陈的走红有别出心裁的因素,也是坚持不懈的结果。从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到自创反诈歌曲,再到直播连麦……这位基层民警常年驻守在反诈骗刑侦和宣传一线。与以往单调枯燥的宣讲不同,老陈会在与主播和粉丝的互动中拆解典型案例、给受害者做心理辅导。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看到大家都在玩短视频,我们作为新型网络违法犯罪的办案人员,就得创新,不能落后,要跟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老陈的良苦用心,背后是电信网络诈骗的揪心闹心。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了上升势头最快、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违反犯罪之一。一方面,诈骗类型多样化、手段隐蔽化、技术科技化,经常让人防不胜防。一个误触的链接、一条逼真的短信、一通莫名的电话,就有可能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行为;另一方面,识骗意识不足、防骗能力不强、反诈手段不多者仍然大有人在,一些案件的发生令人扼腕叹息。甚至有人遭遇骗局,面对公安民警苦劝依然深信不疑。公安部今年4月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于被骗,累计挽回损失1876亿元。数额触目惊心,反诈势在必行。

  对电信网络诈骗而言,防范和打击一样重要。为了帮助群众提高反诈防骗的意识和能力,一些地方的公安部门联合饮品店推出反诈奶茶,现场下载反诈骗App减少排队时间,组建双簧表演、脱口秀等直播团队……事实上,“古惑仔”的演绎也好,警官老陈的连麦也罢,背后都是一群人守护另一群人的不懈努力。这种新颖的探索,或许会伴随着一些争议,引起一些讨论,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反诈宣传有没有深入人心、群众利益有没有得到维护。

  当挂横幅、发材料收效甚微的时候,不妨换一下思路、变一下套路。毕竟,改的只是你说我听的方式,肩上的责任没丢,心中的使命依旧。

  表达赞美总是“YYDS”,好看的舞台一律叫“炸”,棋逢对手的高水平竞争都称之为“神仙打架”……当我们打开社交网站,放眼望去都是类似的流行语表达。有人担心,各种“梗”充斥着网络空间,会让一些人离开梗就不会说话,让“文字失语”现象愈发严重。

  什么是“文字失语”?很难被精确界定,概而言之,就是难以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创建于今年1月的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如今拥有14多万名成员,他们这样介绍自己:“长期以来,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在“万物皆可‘绝绝子’”的网络语境中,表达似乎变得轻而易举。从热梗到表情包,从影视作品截图到网络段子,所有可见的表达都有现成的素材可供随时取用。就比如,经历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讲一大通却说不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点上,一个“你懂我意思吧”的表情包就能缓解尴尬并将对话继续下去。

  但在表情包的你来我往中,一些原本想要表达的丰富的意蕴仍处于一片混沌。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而65.4%的受访者将贫乏的原因归结为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语言发展是一个“用进废退”的过程,单纯的“拿来主义”“搬运惯习”势必会造成表达能力的萎缩。“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想说却不知如何说”“突然丧失了表达能力”,不少“文字失语”者都曾遭遇这样的窘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考世界的工具,表达方式的选择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的单一最终会转变为思维的匮乏,语言的退化会导致思维的简单化。有人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西瓜很好吃,雪糕也很好吃,但是这两种好吃不是同一种好吃。如果雪糕是yyds,西瓜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分别就被抹除了。”当一个词可以指代一切的时候,它原本的意义边界也将逐渐模糊,而意义模糊之后,完全由网络热梗构成的表达便会逐渐滑向单纯情绪的宣泄,挤压实在意义和审慎思考的空间。由此而言,网络流行词对正在学习规范性表达的中小学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代人拥有一代人的网络热词。语言是社会符号,不可能在脱离社会发展的真空中存活。最早表示男生女生的“GGMM”、自媒体发展初期的“男默女泪”已经成为“00后”口中的互联网“考古”词汇,“蓝瘦香菇”这样的谐音梗、火星文等也随着工具平台的迭代已然翻篇。从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来看,网络流行语符合时代特性,是互联网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正如余光中所说,“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加强正向引导,清除网络用语中的消极成分,语言的河流才能维持良好的生态。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语言更是如此。从戒除对流行语、表情包的过分依赖,多进行完整的文字表达,到建立读书打卡群,倒逼自己阅读、思考,一些“文字失语者”正在不断尝试各种方式找回“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让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各放异彩,我们共同的语言社区才会更加枝繁叶茂。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