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年后的招聘现场,都是工人排排站,等着老板来挑。然而,2021年却反了过来!大量老板排着队,等着工人去挑!
600米的城中村大街上,上千名制衣厂的老板们手持招工牌和样衣,等待着工人们的青睐。
这样的一幕,在春节过后,每天早上7点半到11点之间就会在海珠大塘村的桥南新街上演。
网友“@三笔清北”表示,流水线上的生活太枯燥无味了,我才20出头,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奋斗,而流水线没有惊喜,只有麻木。
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有大把的选择,比如做主播,努力成为网红去带货,名利双收。不信你打开快手和抖音看看,有想法的都是靠创意吃饭;能吃苦的也去卖个保险或者做个房产中介之类的,或者去送快递和外卖,总之也是自由自在,收入比工厂还高,他们凭什么还要进工厂?
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孙子似的。
现在呢?反过来了,年轻人都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牛不起来了,舔着脸好话说尽,连哄带骗的,招人也难。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板开始和工人互换位置了!老板们的思维该转变了!
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孙子似的。
现在呢?反过来了,没有年轻人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牛不起来了,舔着脸好话说尽,连哄带骗的,招人也难。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区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这些人已经彻底不做工人了,郊区的年轻人也鄙视做工人,就算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工厂找个清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一大批中小制造业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闹,他们拼命干活的动力是子女绝不再进厂当工人,能够改变家族命运。
如果再过十年,等这帮人退休,或者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现在的80后、90后,进厂打工主要是找对象谈恋爱,顺便长点见识,对于学习专业、钻研技术,根本不感兴趣。
现在的城市子弟们靠着父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转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厂上班,那是他们看不上的地方。
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当工人舒服还挣钱多,这是他们一致的看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工厂里都是农民工,而农民工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涨,最后产品就毫无价格竞争力了。
要是哪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厂里上班,就是农民工的女儿也会鄙视他。这种舆论环境下,这些制造业还怎么玩,真的玩不下去了。
主要成了“农二代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晃荡,怀揣希望,但是毫无希望。
他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纪超过30岁就难办了。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困难之处。
我曾经在珠三角一家传统制造业工厂考察,车间内的操作工,年轻人很少,最小也是30岁。
倒是在管理区,财务、人事、销售等,都是年轻人,因为这些工作相对而言,还算体面点。
因为农二代也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子女去车间上班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那个地方真没前途。
十年后,工厂要是关停,如果不出现意外,这些30多岁的农二代大学生大吵大闹一番后,会大批失业。
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说他村子里好几个大学毕业的孩子,有一年到头都不上班的,就窝在家里考证,各种各类的职业资格证,忙个不亦乐乎。
还有的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
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德国约1:4。但中国大学生录取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严重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怎么消化呢?
一旦楼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失业。到时这些农二代大学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失业,这是隐忧所在。
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现在企业利润薄,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
不要相信什么高科技研发(光伏),说穿了就是买套进口高科技机器。你看看“机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意大利、德国的。只要有一点儿波折,企业就垮。
普通员工最希望把企业的利润,年底全部分掉,房价这么高,分钱最实惠。他们不喜欢把利润留出来搞研发,搞积累。企业垮了,反正明年换一家就是了。
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何尝不是这种心态?辛辛苦苦挣点钱容易吗?还不如拿着钱去搞搞金融和房地产得了!
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上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满大街都是乱窜的失业者。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技能,但因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资;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僵持。
年轻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其实大学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
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民工,不要大学生,嫌他们娇气还事多,有脑子的人不好管不是?
现在一个企业只是招聘10人,却写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工资开得低;而农民工被某些唱高调的新闻误导,对工资抱有太高期望。
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活。企业和工人僵持,却被人报道和解读为用工荒。
一是我们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是去了大学(主要是文科)。
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进高校为了赚钱,活生生把人关了三四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歪瓜裂枣,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
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
我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员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学生,其他都是中学毕业,日常电脑管理做得也很好。
该企业前几年也招聘了几个大学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们上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复习,和农民工无法交流,工作马马虎虎,抱怨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
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轻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我认识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儿子买了房买了车。
儿子现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装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艰苦了,儿子果断拒绝。
90后的农村员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麦当劳长大的,刚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遇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难处。
90后员工只会和老板儿子比生活待遇,然后产生怨恨心态。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考验。
很多企业招聘给出了4000~7000元的工资,其实是“计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这些。
今后机器会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个朋友,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左右,取代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来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
机器不需要缴纳社保,也不需要“辞退赔偿”。当然,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
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熟悉本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
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
中国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进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
现在情况是:财政满意,员工满意,小老板不容乐观了。中间掉链子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
要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民企经营环境,怎么搞?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那样才是90后们好日子的开始。
招工难的同时,另外一个现象也在发生:那就是是“裁员潮”,现在很多企业开始缩减人员,包括很多大公司。真是奇怪,为什么“裁员潮”和“招工难”会同时发生?
一语道破天机:裁员的往往是在写字楼里的企业,裁掉的都是那些整天在写字楼里重复做PPT的人,这些人之前被称为白领;招工的往往都是工厂(制造业),要招的往往是在流水线上做流水作业的劳动力,这些人被成为蓝领;
中国的白领已经大量饱和,同时也意味着这些白领的水平继续提升。中国的蓝领依然稀缺,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做苦力。这才是矛盾所在。
先看白领,那些有能力的白领要么去创业了,要么成了独立的个体,比如自媒体/网红/玩抖音/自由职业等等,他们早已不愿意在朝九晚五的坐班,而那些没什么想法和能力的人,依然留在公司里混天度日,但是公司正在将他们抛弃……
再来蓝领,那些农民的孩子或者出身农村的孩子,如今也早就不愿意做工人了,不信你打开快手和抖音看看,有想法的都是靠创意吃饭;能吃苦的也去卖个保险或者做个房产中介之类的,或者去送快递和外卖,总之也是自由自在,收入比工厂还高,他们凭什么还要进工厂?
一方面,那些还想混天度日的白领必须情形一下了,未来的社会,你必须能给世界创造价值,你才有存在的价值。
很多办公室的白领总以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其实他们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一旦社会升级,这些旧式工人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另一方面,那些还想把“人”当苦力使的工厂必须反思了,未来的用工成本会越来越高,下一代年轻再也不会像他们的父辈们那样任劳任怨。
过去: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我只要按照命令去做事。现在: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发挥多大作用。未来:我究竟是谁?我能为世界创造什么?
在之前,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看它被打磨的成本是多少,不需要你有多少想法,只需要你很容易被管理和使用,人只不过是大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而现在,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他的个性和特长究竟有多出众,太需要你有自己想法了,你要能超越框架的束缚,善于各种创新。
这已经不是那个只需要死读书,只要听从指挥就可以过好日子的年代了。这个时代鼓励我们自主独立思考,鼓励我们有自己想法,鼓励我们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美好之处,它鼓励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倾听内心的声音,一定要走出平庸的轮回。
这个时代很美好也会残酷:你若不能创造价值,就没有存在价值。唯有价值创造者,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未来,越稀缺、越有特长的人或企业越有价值,无可取代即等同于无限价值!
做老板很风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其实这两年日子最难过的就是各种老板,大到上市公司,小到家庭作坊,日子真的都很难熬,为什么呢?
因为企业的管理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人力成本也不断提高,而商品的利润率却越来越低,即:商品越来越便宜,而人却越来越贵。企业遭遇两头难,两头都在挤压。
现在不像以前了,之前随便拉拢一帮人就可以揽活赚钱去了,现在的社会对老板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文化、认知、素养、资源等等缺一个都不行,靠胆识就能当老板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现在很多老板整体忙的团团转,为了找出路整体急得满头大汗,而大部分员工却依然很清闲,朝九晚五的坐着班。究其本质,是绝大部分企业的体制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效率缓慢。
这种趋势下去,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不能赚钱的企业总有一天会倒下,拥有独特技能的企业,虽然还能继续赚钱,但是扣去各种经营成本后,老板也胜不了多少钱,我一个朋友做工厂的,年产值几个亿,辛苦一年下来才几百万利润,他一个高管都四五十万收入了。
因此,未来老板的收入也会无限接近员工的收入,双方一起无限接近社会的平均劳动收入,比如一年10万——20万。
如今社会最大的变化,是“公司+员工”正在向“平台+个体”的结构转变,很多传统公司将消失,大量个体经济将出现,他们将成为独立的经济体。
比如这些不愿意进工厂的年轻人,她们可以去做微商、直播、网红、拍短视频等等。
也可以这样理解,未来“人”的主动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可施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这就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但是这也会让一部分人非常痛苦,那就是传统公司的老板们!因为这些传统企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个体蚕食。
一个社会的经济越发达,人的独立性就越强,未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
因此未来社会上大量游离的,不再是生意人,不再是商人,而是各种价值创造者,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主体。
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那么多商人,几乎全民皆商,人人都在创业,当然这是特定阶段的产物。
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个体模式将取代传统的公司化模式。
当生意人大量消失的时候,各种新个体将纷纷崛起,这些个体包括有文化的农民,有匠心的工人,知识分子,设计师,医生,律师,作家等等。
随着生意人和老板的大量消失,社会将诞生大量自由职业者,无数平台的崛起,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创造和价值输出。未来你越有能力、越有特点、越有特长,就越不需要依附某个公司。
国家已经看到到了这个趋势,先后出台各种政策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从税务到社保,以及法律等等,从之前的针对公司为主,慢慢变成针对个人为主。
个体崛起,将打破财富被生意人垄断的局面。这也将中国经济下一轮繁荣的基础,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场人体的血液循环,那么个体崛起将使人体的毛细血管更加丰富,所有整个人体的供血和供氧能力大大增强。
中国的好时代才刚刚开始,我们唯一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最好的好时代里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douyinkuaishou.cc/?id=4310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