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手网红 > 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一“梳”花开
2022
10-14

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一“梳”花开

  鲁东南的沭河,是沂蒙的第二条大河,有着“中国木梳第一村”之誉的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就坐落在这条奔腾不息的千年古河道的东岸畔。一把小木梳,给这里的村民“梳”出幸福甜蜜的好日子;一项非遗手造,改变了村庄旧模样,换来环境秀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文化辉映的新气象;如今的村庄处处氤氲着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一“梳”繁花开,硕果满枝头。走进今日“梳乡”,仿佛是走进沂蒙山一幅五彩斑斓的农强、村美、民富的新农村壮美画卷中。

  蒹葭苍苍,沭水泱泱,高榆人祖祖辈辈依水而居,自南宋时期建村,至今有近800余年的历史。古老的高榆村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一度流传有凤凰结对成群从远方飞来栖息的美丽传说,故亦有“凤凰宝地”之称。

  高榆不仅仅是“凤凰宝地”,更是有着300多年的手工制作木梳工艺。按理说,高榆人的日子不会差。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古老的传统手艺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在过往的峥嵘和悠长岁月里,高榆始终没有走出贫穷落后的藩篱和困境,还上了全县贫困村的“榜名”。“远看是个庄,近看是粪汪,没有重要事,别进高榆庄”,这是当时老百姓编的顺口溜。那年代的东高榆,不但贫穷落后,而且脏乱差出名,村里大街小巷,污水横流,道路不畅,雨天泥泞难行,村里街道几乎长年积水,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现象随处可见,巷道胡同,随意加高,高低不平。若论地理位置,省道岚济公路在高榆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出门方便,理应是发展优先条件,现实却是事与愿违。传统木梳工艺,家家小作坊,因为分散生产,四零八散,技术含量低,粗放式经营,难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益。特别是,由于村与临沂城相近,大部分青壮年离家外出,选择进城打工。古老的“梳乡”,在迷茫困惑中徘徊,一面苦苦思索,一面憧憬着幸福之梦。

  丁明文,土生土长的高榆人,他性格豪爽,浓眉大眼,厚实而稳重,浑身上下透着刚毅、果敢、干练的气质和作风。就是这个土生土长的沂蒙汉子,引领了东高榆村的发展潮流,带领村民走上圆梦的路。

  2007年,丁明文以绝对高票再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说再次,是因为他早在1992年就被选为村支书,那年,他才28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年轻气盛的他辞职经商,自己创办企业当了老板。这是丁明文再次被推到书记的位置。大家还是认可这位曾当过村团支部书记、管理区团总支书记,有头脑、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轻人,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了解他,熟知他,更是支持他,坚信他能带领村民百姓走出困境,走上文明富裕路。丁明文身上寄托着父老乡亲和党组织的期望和重托,全村500余户,1461口男女老少的眼光齐聚在丁明文的身上,乡亲们对他的支持和期盼,丁明文心里最明白,没有什么比信任更有力量和底气,也从来没感到肩膀上的担子如此重。自己富了不算富,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幸福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富有。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性格坚韧的丁明文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他坚信,只要班子坚强团结,只要大家凝心聚力,就没有干不好、干不成的事。扛起责任,担当使命,历史的节点,就这样选择了丁明文。

  开弓没有回头箭。知难而进,说干就干。做事雷厉风行的丁明文主持召开村委会和党员大会,统一思想,确定思路。他一次次深入到村民和老党员家里,征求意见、倾听声音、了解民意。丁明文对班子的同志们说,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就是我们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做得好不好,父老乡亲们的评判是唯一标准。村里的街道晴天污水横流,雨天更是泥泞难行,连接外村的道路都不好走,村民们反映强烈。对此,丁明文带领党员干部,一边科学谋划蓝图,一边扑下身子实干。2008年,他带领大家一鼓作气,抽干了2条村大街长年累月的积水,拆除了17个不合理住宅,垫平了2个废水汪,对村里所有街道进行了沥青硬化。村里基础面貌得到初步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榆的“脏乱差”问题。要想根治,需要大笔资金,那么钱从哪里来?村集体没有钱,困难问题重重,丁明文征求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党员意见,决定依靠党员干部带头捐款解难题。他率先带头捐款一万元,村两委成员、全村42名党员积极跟上,带动全村父老乡亲踊跃捐款。在青岛工作的退休干部丁元富毅然捐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20万元。知名爱心企业家丁肇颂同样捐出20余万巨款,表达在外游子对家乡的真情和美好渴望。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仅10天时间,全村捐款就达到113万元。丁明文珍惜在外游子的心意和支持,坚持科学规划、精打细算,严格搞好监督,用这些钱改造街道下水道、平整胡同巷道、改造厕所、铺设自来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等等。经过6个多月的连续鏖战,共清运垃圾3万余方,改造厕所515户,通自来水515户,天然气264户,铺设排水管道9000米,硬化道路39000平方,安装路灯120盏。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们就在原来的废水汪上建起了一座综合性社区办公服务大楼,大楼融组工建设、青年之家、幸福家园、妇女之家等于一体,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公大楼落成启用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楼前广场,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像过年一样热闹。那天,丁明文的眼睛湿润了。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农业产业强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党的领导是关键,尤其在基层。党中央明确要求“五级书记”亲自抓,而作为“五级书记”之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无疑是身处最基层的“领头羊”。

  老百姓中流行着一句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责任扛在肩上,就得当好主心骨,带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齐心奔上文明富裕路。丁明文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他把“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话,写在日记里,每天鞭策自己。丁明文还有一句大家都熟悉的口头禅:多大点事,干!只有干起来,困难才会让路!就是靠着这种不畏艰难、矢志笃行的信心和决心,他们先后完成了厕所改造、道路硬化,家家通上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还新建了村委办公大楼。一件件的实事和规划,东高榆多少年的期望和梦想,仿佛在一夜间变成了现实。老百姓的心气顺畅了不少。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2017年这一年,经过全面考核验收,东高榆村戴了多年贫困村的帽子终于摘掉了。

  情系振兴,初心如磐,业无止境。东高榆村整体脱贫后,丁明文带领着一班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台阶,提前规划,巩固成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治理有效的目标,成功打造成山东首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幕拉开后,东高榆村的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率先走在了全镇前面。可是,很少人知道,由于丁明文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没日没夜,超负荷运转,身体出现问题,他双腿关节疼痛,一查是关节炎,血压、血脂偏高,头时常发晕,他一声不吭,默默强忍着,尽量不让大家看出来,天天腿上绑着两个护膝。看着脸色黑瘦的丈夫,妻子心疼埋怨,要送他住院调理,可他说:那有那么“娇贵”,多大点事?贴个膏药,拿点药吃就行了。村里的事那么多,哪有时间上医院待着。2020年3月,由于劳累过度,丁明文患了脑梗,幸亏家人发现及时,才未酿成大祸。建设木梳合作社加工车间,缺少资金,他自己去银行贷款40万元垫付,保证了新车间顺利建成。木梳合作社新社址建设时,他吃苦在前,主动夜晚值班看护,吃住在村外的工地上,当时正值三伏时节,工地上蚊虫多,一天晚上,他不慎被虫子咬伤,身体中毒,四肢红肿,呼吸困难,被别人发现及时抢救,才避免了更大伤害。班子的同志,劝他注意爱护身体,他总是轻松地说一句,没有事。就像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过。2019年的7月的一天,他去县政务大厅办理木梳合作社企业注册手续,不巧因为路上堵车,赶到时,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已经到了上午下班时间,下午2点半才能上班。政务大厅离县城路程比较远,周围也没有饭店,吃饭没地方解决,干脆就饿着肚子,坐在大厅的连椅上,一直等到下午窗口人员上班。省税务局下派到东高榆村担任的刘恩夫,与丁明文心往一处想,携手抓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两个人志同道合,配合默契,并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位第一次从省会大城市下到沂蒙山基层农村挂职的,在挂职期满临别时,他与乡亲们难舍难分,感慨地说:丁书记是一个一心为老百姓着想的人,为了村集体发展,总是顾全大局,不惜出力流汗,无私地奉献自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产业的振兴是基础。换句话说,发展壮大村集体,推动强村富民,共同富裕,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高榆木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会制作。说起高榆木梳,当地百姓如数家珍,颇为自豪,他们口口相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在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年近古稀之年的宫中匠人,在回南方老家省亲,途经莒南板泉高榆附近时,因遭遇暴雨侵袭,加上又饿又累,昏倒在地,被村人陈木匠遇到及时施救,并热情搀扶到自己家里,好饭好菜招待,给予细致照料,直至身体康复。陈木匠全家不把老匠人当作外人,老匠人为此十分感激,为了谢恩报答,临别时他把自己祖传的专为朝廷制作木梳的整套技艺,手把手地秘传给了救命恩人陈木匠。有手艺就能养家糊口,就有了谋生的本事。木梳制作手艺一开始只是陈姓人家独有,按照老匠人嘱咐的规矩要求,秘不外传,并且传男不传女。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陈家人义薄云天,无私传授,在潜心传承中,主动“打破规矩”,把这个“制梳秘笈”慢慢地传授到整个村庄所有的姓氏人家。木梳手工艺从此在高榆落地生根,世代传承,其背后充满厚德善义的感人佳话,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高榆人。

  小木梳的制作工艺,其实是相当繁琐复杂的,从精选木质材料、加工、到最后包装,需要二十多道工序。“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梳头洗脚,胜过吃药;梳头百遍,病减一半。”小木梳,展现的是华夏民族的古老智慧,在现代文明中更是具有着独特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木梳手工匠艺,在几百年的传承中,成为高榆的民间工艺瑰宝和特色产业,是高榆人代代相传的优秀历史传承。可是,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它的发展步伐一度受到束缚。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价格便宜、造型各异的塑料梳子的兴起,给木梳产品带来很大冲击,让传统木梳遭到冷落, 致使木梳加工产业几经盛衰,一直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和市场优势。如何依靠集体力量,把这一优势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在传承保护中提质升级、健康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收益,是丁明文孜孜以求的宏愿。

  丁明文在深刻反复思考中,与班子同志统一思想认识,剖析过去问题原因,一致认为,要想木梳产业振兴,必须改变原来的粗放型、附加值低、现代化水平不足等因素,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促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同时,要想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必须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干部的骨干示范作用。丁明文带领一班人提出了“加强党组织建设,创建“四型”党支部,带动乡村振兴”的响亮口号,即:担当创业型,带动生态宜居;致富带富型,促进产业振兴;服务满意型,推动乡风文化;模范引领型,引领人才振兴;很快,在省派的支持下,2020年,村里创立了党支部领办的高榆木梳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投资50万元,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支部成员带头入股,30余名党员积极行动,注册了高榆木梳和清越坊两个品牌,整合12个木梳加工小作坊,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轨道。成立木梳企业15家,员工大都是来自本村,每月工资都达到了2000多元。建立了木梳电商园区,重视人才建设,改变过去粗放式经营发展又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从外地引进先进技术,发动组织老工匠们与年轻技术人员共同切磋技艺,努力提高工艺加工水平。从城市回乡创业的优秀青年党员丁大伟、村里的专业人才杜建萍等年轻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理念先进,善于创新,成为电商主力军,他们发挥互联网优势,展开线上品牌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在淘宝、天猫等国内电商大平台注册了用户,并进驻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利用木梳制造体验中心,构建了线上服务、线下体验深度融合的商业开发新模式,年轻的高榆“后生”们,努力打造数字时代的“高榆手造”。丁明文也亲自上阵,与走入山东电视台直播间,以第一“梳”记的名片,进行电视宣传和直播带货。村里还成立了鹊桥工艺品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注册了“鹊之桥”商标品牌,并在原来的枣木、楠木、桃木、梨木的基础上,连续新研发出青檀、紫檀、红檀、黑檀等木质材料的12生肖系列、龙凤系列、祥云系列等50多个品种的梳子品牌产品。高榆木梳的价格也比较以前翻了好几倍。

  高榆木梳巧夺天工,用料考究,工艺精良,花色品种多,传承古法手造技艺,特别是结合现代生活,不断对木梳进行工艺创新和匠心打造,让古老的高榆木梳涅槃重生。丁明文一马当先,带领全村群众积极创新,大胆探索,推进木梳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并与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非遗+手造+电商”,使山东手造·高榆木梳风生水起,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中,独树一帜,不仅走向全国,而且销往海外国际和“一带一路”沿线余年的老“梳”,韶光勃发,大放异彩,也走入更多普通百姓家。截止到2022年年中,高榆木梳的年产量已经达到5000余万把,产值达6000万元,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70%,近年来村集体纯收入连续实现新增长,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7860 元。高榆村木梳制作厂现在已达5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从业人数达3000余人。小木梳、大产业;小村庄,大名气;这个沭水河畔的小村,一跃变为江北最大的木梳产业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木梳第一村。

  高榆木梳在传承创新中,坚守着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把一排排梳齿镌刻在非遗的活页纸上,让一块块木头嬗变成了木梳传奇,演绎出了新的辉煌。小小木梳,展现的是非遗魅力,是给时代赋彩。2022年7月,丁明文被光荣授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荣誉称号。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的精神皈依。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就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给人前进力量。“梳乡”高榆,像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散发着乡村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走在高榆村的大街小巷,你会感受到处处是扑面而来的乡村文化气息,淳朴的乡风民风,满眼是一派家富村美人和谐的文明景象。这里不仅是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硬化美化,路旁花团锦簇,四季常青。而且,纵横交错的胡同也硬化到了家门口。所有的街道小巷,都有一个地域传统文化符号的名字,像“孝义里”“仁安居”“瑞祥泰”等等,每个名字的来由,其背后都有着一个故事。细品其中,既有特色又有文化韵味。村党组织建立起了村史展览馆、红色文化展览馆、中共山东滨海区沭水县抗日展览馆,打造了木梳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展览馆,木梳文化广场、灯塔影院、乡村大舞台、七彩学屋、文化之家、音乐喷泉、卫生室、体育健身活动场、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妇女之家等等,这里的乡村文化设施应有尽有,文化气象氤氲升腾,交相辉映。村里的文化广场,每到夜晚,全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开开心心,歌声笑声汇聚成沸腾欢乐的海洋。这里的乡村大舞台,经常是节目不断,好戏连台。村里成立的开心剧团舞龙锣鼓队,每到传统节日走街串巷进行喜庆表演,尽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尊老爱幼,重信讲义、互帮互助,村里年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慰问老党员,老,这些乡村文化活动,塑造着村民的精神世界,在这里形成浓厚的时代文明风气。创建“文明村镇”“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设立“乡贤人物榜”“四德榜”,宣传好人好事,倡导道德风尚,开展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活动,在春风化雨中润泽着村民百姓的心灵,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丁明文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不但亲自主持讲党课,义务担任村木梳文化展览馆和村史馆、红色展览馆的讲解员,教育村民爱党爱国爱家乡,而且经常在村里的乡村大舞台上一展歌喉,组织带领村民唱红歌,排练文艺节目,村里的文艺活动在他的带领下,开展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

  传承乡村文脉,培厚文化土壤,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了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与时代同频共振,大家主动参加村里的各种志愿者文明活动和义务劳动,已经成为习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常态化开展,崇善向善、见贤思齐、共建文明家园成为村民的自觉追求,乡村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让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特别是高榆投资重点100万元建立的电商产业园、木梳工艺体验馆,投资120万元打造的集展览、设计、营销于一体的木梳文化展览馆,赋予了“梳乡”非遗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高榆的名字更响亮。近年来,各级领导经常到高榆调研指导,前来参观学习和旅游的更是络绎不绝。文化传承留住美丽乡愁,乡村文化振兴展现出勃勃生机,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给乡村发展注入后劲。见证了村庄巨大变迁、年已78岁的老支书丁海义感慨地说:“以前生活水平低,村里脏乱差,老百姓手里没有钱。现在环境好了,日子好了,文化精神也充实了,老年人健康有保障,大家活得有尊严了。”“村里回乡创业就业的多了,谈教育、讲文化的多了,娶媳妇的多了,要求入党进步的多了。”丁明文如是说。

  高榆木梳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文化传承的结成的果,承载着乡愁记忆,凝结着乡愁文化,维系着情感认同和祖先留下来的农耕智慧,高榆人在丁明文的带领下,深挖木梳文化元素和历史古韵,激发乡村振兴的创造活力,高榆木梳已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非遗文化凸显的特色产业,他们在保护和传承木梳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坚持创新性发展,持续释放出木梳文化的内在魅力,推动了高榆木梳的脱胎换骨、升级升华,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也成为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的重要平台和推手,迎合了高榆人寻觅乡愁、凝聚乡情的文化需求。木梳产业文化,让“梳乡”变得更时尚、更富活力、更具魅力。

  高榆木梳,先后荣获“山东手造·优选100”提名奖和评选为“山东手造·产自临沂”特色乡村、山东首批高速公路服务区“山东手造”旗舰示范布展产品。在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高榆村并在2022年8月4日(农历七夕),成功举办了“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助力乡村振兴·莒南首届高榆木梳文化节和山东·高榆木梳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销售代表、民间匠人、手工制作传承人等齐聚高榆,触摸匠心温度,研讨木梳文化,探寻手造故事,感受时光记忆,观看文艺演出,2022年9月份,高榆木梳,作为山东手造·非遗文化品牌,又被推荐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展出。今天的高榆,变成了“网红”热搜的文旅打卡地和乡村风景线。“高榆木梳”的名片越来越闪耀。

  沧海桑田的变迁中,高榆凤凰涅槃,演绎了由落后到富裕文明村庄的华丽蝶变转身。乡亲们过上期盼和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2017年以来,东高榆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一村一品”村庄并入选第二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2年1月,入选“第二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记忆里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高榆靠巧手,使田园变成花园;高榆人用匠心,把木梳变成金梳银梳;高榆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苦干实干,让农民变得富有,乡村宜居宜业,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高榆“梳”出来的幸福好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乡村振兴中的高榆实践撒播的种子,已在广袤的田野上生根开花,果实累累。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从2007年重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领头雁”丁明文,凭着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和拼劲,带领村一班人和全体村民奋斗17年,将原本“脏乱差”落后的东高榆村,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沂蒙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村”,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情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彰显了一名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担当,这个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领头雁”,以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创新实干、尽心尽责的精神,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带领着东高榆走在了前面。党建引领发展,旗帜激励奋进。2017年至今,高榆村党支部连续被县委评为“五星级党组织”“红旗党支部”,丁明文被莒南县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十佳基层党支部书记”,并被临沂市委光荣授予“振兴沂蒙好支书”荣誉称号。中央、省、市、县各级新闻媒体多次对高榆和丁明文进行过采访报道。面对荣耀和成绩,丁明文平淡地说:一切为了群众,工作就得实干,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老百姓和父老乡亲满意,才是最高的荣誉。丁明文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就是最好的评卷人。

  沭水岸畔“梳”花开,群雁高飞头雁领。希望的田野上,传来“梳乡”村民们唱出的幸福新歌谣,新时代沂蒙乡村振兴的田园乐章,在这个美丽“梳乡”越奏越响。

  蓝天穹谷中,群雁穿云破雾,展翅翱翔,头雁仍在最前面领飞,那是最美的身影-------(刘丽 曹春雷)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 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 10月4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省委书记李干杰主持会议并讲话。…

  李干杰在济南调研节日生产、安全生产等工作时强调 努力营造欢乐安定祥和的节日氛围

  李干杰在济南调研节日生产、安全生产等工作时强调 努力营造欢乐安定祥和的节日氛围 10月1日是国庆假期第一天,上午,省委书记李干杰来到济南市,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基层单位、田间地头,调研节日生产、安全生产、秋收秋种等工作,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致以节日祝贺,向在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问候。 李干杰来到临工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走进企业展厅和生产车间,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产品性能、技术研发、安全生产等情况。…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支持济南起步区建设发展、制造业强省建设等事项 9月30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总书记在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习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研究审议有关工作事项。 省委书记李干杰主持会议并讲话。…

  全省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深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 李干杰讲话 周乃翔主持 葛慧君陆治原出席 9月29日下午,全省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深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案为鉴、以案示警、以案明纪,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 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9月29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审议有关改革文件,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干杰主持会议并讲话,周乃翔、陆治原、杨东奇、夏红民、白玉刚、王宇燕、曾赞荣、李猛、张海波、孙继业等出席。…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