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全球经济好坏,中国“狂购族”在海外显示出来的强大消费能力异常惊人。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6月9日发布的报告,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而几乎同期中国人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累计近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另一个数据则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奢侈品市场规模已达1720亿欧元。其中,中国(含海外消费者)的顶级消费品消费额约占全球总量的15%,而在国内的奢侈品消费额仅占到全球消费额的5.5%,可见中国奢侈品消费外移之严重。
在欧美店家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我们自己人只能无奈感叹,这到底是怎么了?答案很明显,由于奢侈品税率全球最高,国内外奢侈品价格分离造成国人纷纷“外淘”。
另据《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仅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人民币,其中化妆品、奢侈品居多,即便是按照40%的税率计算,每年税收流失也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这还没有算上中国人通过旅行等方式在海外购买奢侈品、化妆品等,如果全部算下来,税负流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自己的提案中这样感叹道。
6月15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回应如何扩大海外奢侈品的国内销售时说,“我国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包括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也是大势所趋,各个部门对这一点也是有基础和共识的。”
记者注意到,这已经是三个月内,商务部第三次宣布将下调针对奢侈品的关税,今年3月下旬和4月,商务部发言人已两次作出类似表示,显示有关部门对于奢侈品消费和关税外流堵漏的决心。但仅数天后,财政部官员表示,没有听说要调整中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关税。
商务部一边喊着“即将下调奢侈品税率”,财政部一边“辟谣”称没有此事。两部委的“共识”似乎仍未达成。据了解,商务部认为,与其让奢侈品消费在国外“避税”,不如降低税率让消费行为在国内产生;而财政部则认为,国外高档品牌营销策略就是在中国卖高价,减税也不会有明显降价。
对此,王健林认为,中国目前实行的奢侈品高进口税政策主要形成于20年前,当时中国很多商品供不应求,通过收取重税来抑制需求具有合理性。但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高税收政策存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在他看来,奢侈品的定义和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过去认为是奢侈品的许多商品今天已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面对变化,政策也应适时调整。再加上高税收也并不能真正抑制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只是将这部分消费转移到国外;同时还抑制了入境游客的购物消费,得不偿失。“大量消费通过旅游转移到国外,不仅降低国内消费,也减少就业岗位和税收,等于中国人坐着飞机给别的国家送去就业和税收。”他说。
而据记者了解,商务部早在2009年已着手推进减低奢侈品综合税率事宜。“与其任由这些消费外溢,倒不如降低税率,将消费留在国内。”这是商务部反复强调的观点。
同时在国际研究机构那里,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大国”的时间一再被提前。
世界奢侈品协会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将在明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贸易与消费中心,届时奢侈品年消费总额预计将达146亿美元。在世界奢侈品行业一片低迷之际,中国却能保持每年两位数的销售增长。这使得世界奢侈品巨头纷纷将中国视为“救星”。
“在全球最主要的奢侈品消费国中,我国平均30%-40%的奢侈品进口税率是最高的。”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过高的关税不仅让消费者外流,也使得高端奢侈品投放中国市场的商品数量和品种受限。欧阳坤坚定地赞成降税,因为这样就有了理由来限制和遏制大品牌们日复一日的涨价。“现在,这些一线大品牌几乎每天都在调价,只要欧元贬值,他们就上调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欧阳坤说,虽然人民币坚挺,但奢侈品一般都以欧元计价,大品牌不会让人民币在其商品上的购买力增强,就会以关税高的理由而涨价。
虽然降税呼声不断,但降低奢侈品综合税率的具体推进相当谨慎,对于公众最为关注的政策出台时间,截至目前,无论是商务部还是财政部都没有透露。
干练的套装、低调的PRADA手袋、精致的腕表,“除了衣服和鞋子,刚巧这些我都是在境外买的。”坐在记者面前的徐婕就职于全球第二大广告公关公司,薪资在同龄白领中颇让人羡慕,热爱生活的她一有假期就会和丈夫选择去国外旅游。最近几年,随着两人出国公干机会的增多,购物扫货更成为徐婕每次出国的重要主题,小到首饰化妆品,大到箱包、音响器材,她将带得动的全买了回来。
“最简单的理由当然就是价格”,徐婕以自己手腕上的那款宝玑表为例,手表是她丈夫到欧洲出差时购买的,国内专柜没有同款,但类似款的价格要贵40%以上,“要多1万多块呢,那可是辛苦打拼挣来的,你说有什么理由要在国内买贵的呢?”
据商务部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国内外的差价明显:国内市场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为何国内外价格差异会如此之大?“商务部的这一统计数据相当可信。”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在给记者回复的电邮中这样说道。他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格差异,主要由运费、关税、海关检疫等相关费用以及代理商费用等因素决定。我国对奢侈品进口征收高关税,从珠宝、鞋靴到服装、手表、化妆品和酒类,分别为10%、20%、30%,甚至50%不等。外加广告与公关活动成本、旗舰店年度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等,这些都体现在了国内价格之中。“以原产地为法国的某大牌奢侈品为例,因为在法国本土,都是小店或直营店销售,省去了代理商的费用,又没有海外运输、进口关税及其他相关费用,所以在原产国法国最便宜,北美市场稍贵,香港再次之。”他说。
一双中国制造的NIKE球鞋,在国内商场里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元人民币,而同样款式的鞋子,在美国的一些大卖场上,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百元。如果再考虑到彼此的收入差距,这之间的价差则更大。“不夸张地说,在国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价廉物美,什么叫货真价实。”徐婕告诉记者,随着年龄阅历的成长成熟,她和身边的一大群朋友已经过了靠买几个奢侈品来满足虚荣心和显摆的那个阶段,除了价格差异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们认为国外商品质量更加可靠放心。对于品牌原产地的信赖促使多数人在境外购买奢侈品时,可以放心买到正宗的世界名牌产品。现在,境内同样商品的正宗性受到不少高端顾客的质疑,由于担心买到的是“水货”,或者其他不正规的商品,因此舍近求远到境外购物显得更加理直气壮。
在北京,徐婕也常常去国贸、新光天地这些高档奢侈品牌扎堆的地方逛逛,但总的感觉“不是很好”。欧阳坤对这种“感觉不好”表示理解:“同一款商品国内市场往往比欧美晚出现3个月左右,货品不全加之价格又高,大家只能花高价钱买旧货,这也促使很多人放弃在国内消费奢侈品”。
一位牛津学者在其新著的名为《中国前进,世界也在前进:中国消费者改变一切》的书中总结了这样一条值得中国人思考的原因:如果中国人还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创造自己的名牌时,自然而然就会寻求购买西方的已有品牌。
事实无可争辩,尽管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与欧美相比,仍缺少知名的世界品牌,主要为他人贴牌生产,目前生产的大量商品在境外还是作为“低档货”进入零售终端,难以满足国内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赴境外旅游消费自然是一些高端消费者的选择。而面对每年数千万游客在境外采购的事实,如何采取措施创建一个让中国高端消费人群在国内花钱的良好环境值得人们深思。
谈及中国为何至今没有自己的奢侈品品牌,欧阳坤向记者表示,消费习惯关系到民族奢侈品牌的培养。“外国人一般推崇本国产品,大家都买,都喜欢,慢慢形成文化内涵,建立起一个品牌。但如果我们全都跑到国外去买东西,留都留不住人,奢侈品牌最基本的文化氛围就培养不起来。”他认为,目前国内最有希望诞生奢侈品牌的产业是茶叶。“茶叶在中国有独特性,又有现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被全世界的消费者接受。”
全国政协常委张圣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指出,为什么奢侈品的价格这么高但在中国还是有如此广阔的空间,这就提醒我们要看到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品现在确实还是附加值低、文化含量低、缺少创新。
张圣坤以时下最流行的奢侈品――游艇为例说,我国的船舶工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迅速壮大,但还是仅限于造个漂亮的外壳,高附加值的东西也就是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我们造了几十年船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自主品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服装产业,我国是纺织大国,但是缺乏创新创意,面料技术上都技不如人,因此没有自己的大品牌,更做不到产业上的进一步升级。”他说,民族工业应当看到创新就是利润,这样才能适应我们的消费,拉回我们的消费者并且留住他们。
张圣坤还强调,真正成熟的国家已经做到了品牌的大众化和大众的品牌化,奢侈品只是一种具有极强专署性的商品。从我国看,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逐渐会褪掉奢侈的外衣,成为收入比较高的群体的一般性消费,那个时候中国的消费就进入正轨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ouyinkuaishou.cc/?id=23584
- 转载请注明: admin 于 抖音快手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