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抖音快手 > 父母和孩子 究竟谁迷上了抖音?
2020
07-16

父母和孩子 究竟谁迷上了抖音?

  近日,一篇名为《抖音,请放过孩子》的网文刷爆朋友圈,引起不少家长和老师关注。该文章称,有数据统计过:“抖音85%的用户在24岁以下,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这说明,拍摄者中小学生占据很大比例。作者列举了抖音上孩子们(主要为中小学生)发布的短视频类型,强调孩子们沉迷于抖音类APP,势必会让孩子失去专注力和思考力,进而对这款APP背后引发用户上瘾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与此同时,不久前,央视点名批评短视频社交类的APP传播低俗内容,要求今日头条、快手对旗下短视频进行整治。在受到一系列监管整治举措的重击后,今日头条旗下短视频平台抖音宣布上线个违规账号。社交类短视频消耗掉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但视频内容质量却争议愈盛,这也让抖音成为舆论热议的现象级应用。

  2018年春节是抖音“一炮而红”的时刻。海草舞、C哩C哩、各式手势舞风靡,让抖音在今年春节期间迎来新的数据高峰。

  定位于“音乐+短视频+社交”,抖音并非首创,在2016年9月上线之前,快手以“记录真实生活”占据短视频市场冠军席位。抖音凭何“异军突起”?

  根据易观数据统计,抖音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比快手高,快手在三线以下城市渗透率高于抖音。更准确地说,快手的用户是整个金字塔,而抖音的用户可能更集中于金字塔的腰部以上。因此,本文讨论的对象也重点为一二线城市中的中小学生抖音用户。

  除了用户地域的差距,自2017年以来,抖音通过热点运营、明星带流量、扶持达人快速形成“年轻人的潮流玩法”调性,迅速实现用户规模化。他们的做法是,首先寻找杨幂、陈伟霆、岳云鹏、迪丽热巴、冯莫提等流量大V入驻,90后、00后基于粉丝效应被吸引,对大V的视频内容进行模仿,并期待与平台上其他用户分享、PK。

  抖音如何戳中用户痛点?记者打开抖音APP发现,抖音基于今日头条的算法可做到个性化兴趣推荐,内容多为创意舞蹈、生活妙招、搞笑段子和生活片段分享。其中,创意舞蹈最受欢迎,炫酷的转场变幻效果、可爱动感的舞蹈和充满节奏感的音乐可瞬间“洗脑”,考验用户的乐感和创造力。同时,在某一主题下,如“番茄饭制作”、“卖萌托脸”、“地铁搭讪技巧”等,往往会有很多拍摄者的作品,有人依照自己看过的有趣的视频拍出自己的作品,有些则有了拍出更有趣的视频来挑战,这种创作挑战也耐人玩味。

  抖音和大热的B站一样,其崛起离不开背后90后、00后的力量。B站解决了90后“孤单”的难题,通过弹幕、二次元的形式积累了一群高活跃度、高黏性的年轻用户。抖音的“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机制戳中的痛点是:用户获得感官的刺激和价值观的认同,同时让用户自发录制短视频进行分享、PK,通过点赞数和评论获得心理满足。

  通过分析抖音的内容设计和分发机制,这也从侧面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何一二线城市中的年轻人更容易被抖音所吸引,而非快手。

  记者刚走进上海某小学便听到,课间时间,几个男孩边踢球边哼唱着抖音极为热门的海草歌。随后,记者随机走入一个四年级的班级调查了解到,全班40名学生中,全部学生都有听说过抖音,有8位从未接触过、使用过该软件,仅有1位孩子自己学习并上传了一段手指舞。据孩子们反映,他们的情况大多是:父母热衷于观看抖音,只允许他们“旁观”。也就是说,大部分00后并没有自己的抖音账号,多因父母成为“重度围观者”。他们的父母多为80后和90后,有时会选择在抖音上录制短视频记录孩子的生活日常。而父母对于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多严格控制,平均下来每星期不到半小时。在问到孩子们自己是否愿意在抖音上传视频分享生活时,近一半的小朋友纷纷表示不希望将自己的生活分享出去。也有同学表示,玩抖音是因为别的同学都在玩,自己不玩会被同学笑话,不过自己也希望“显摆”一下。

  由此看出,对于小学生人群而言,因为家长的控制,自己使用抖音的情况较少,基本没有可能“沉迷”其中。

  不过,网友景女士向记者反映了一个现象:最近,她发现上6年级的女儿总是找各种借口增加使用手机的次数。一开始,这一现象并未引起景女士的注意,因为学校的部分作业需要用手机完成。不过后来她警觉起来,发现女儿使用手机完全因为一款让她心心念念的APP——抖音,做作业的时候也不如以往专心,时常会趁家长不注意偷偷练习手指舞的片段。

  而更令张女士担忧的是,她在女儿的抖音账号中发现,女儿会给某老师的每一条短视频点赞,还有班上一些同学,都会和该老师互粉、点赞。张女士认为,如果老师玩抖音并和学生们互粉,那么孩子们便会希望通过抖音的表演获得老师的关注。这种心理才是女儿抖音“上瘾”的真正原因。

  随后,针对景女士反映的情况,记者随机调研了10位教师,只有1位90后教师拥有抖音账号,剩下的老师均表示“工作太忙,没空刷”。据这位90后教师观察,学生对抖音的热衷程度远不及手游,曾经有学生主动提出和老师组队打游戏,但被他拒绝了。无论是手游还是抖音,他表示,出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不会选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抖音账号,也不会和学生在这方面有互动。一位初中老师也告诉记者,学校中的确会有年轻女教师玩抖音,关注新生事物是个人的权利,但是她们不会与学生互动点赞。

  景女士反映的情况虽然并不普遍,但是个例的确存在,景女士的担忧也并非“杞人忧天”。引导孩子科学地使用抖音类的APP,学校要发挥作用,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引导。

  同样孩子上六年级的洪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也是抖音的小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抖音的时间约为半小时。她认为,作为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兴趣“一刀切”,只要孩子不沉迷于此,抖音可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创造力。不过,她最近发现,女儿因为抖音加入了一个陌生的聊天群,群友之间相约相互点赞、评论。这个情况让她有所警觉,要求孩子退群。“不光是抖音,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都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帮助孩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洪女士强调说。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对于大部分中小学生而言,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并不多,接触网络新兴事物的源头往往来自于父母。这便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在《抖音,请放过孩子》一文中,谈及一位因模仿抖音上高难度的片段,失手将宝宝摔成瘫痪的爸爸,一位敷上深色面膜、把孩子吓哭的妈妈,还有一位用宝宝的脑袋撞铁门、恶搞孩子的爸爸……家长对抖音如此迷恋,孩子又怎能不深受其害呢?

  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王营建议,父母应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根据孩子的特长发展个人爱好,如读书、旅行、健身、舞蹈等,让孩子和电子产品、网络流行保持距离。同时父母应该意识到,想让孩子完全与电子产品隔绝是不可能的,但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使用得当可以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在电子产品使用上,聪明的父母懂得跟孩子“约法三章”,在与孩子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